第235章 这些武勋,该敲打了(第2页)

 

朱允熥眉头紧蹙:“王弼?他一家,就要占一个柴山?”

 

蒋瓛:“侯府奢侈,怕是下人也是烤的无烟精炭。”

 

朱允熥哼了一声说:

 

“莫不是真如你说的,持功自傲?”

 

他如此问蒋瓛,蒋瓛也知道自已说这么明显,带着个人情绪,就会陷进去,还是点头:

 

“是!!!”

 

朱允熥很生气。

 

通常,蒋瓛汇报官员有罪,行不法,一般都非常客观,绝不会带入个人情绪和观点。

 

目的就是为了不让自已陷进去,置身事外。

 

至于官员是不是有罪,行为涉及什么,是皇帝说了算。

 

可今天,他说了很多,把定远侯的情况,炭商的情况,以及定远侯持功自傲,都说得清楚,甚至说他二度从龙。

 

这就是很明显以蒋瓛的角度带入他的个人情绪,在告诉朱允熥。

 

这是忌讳,蒋瓛平日里一定会注意,但宁愿打破忌讳,就一个可能,王弼太过分!

 

所以,朱允熥没有怪罪蒋瓛多话,还要他继续说:

“蒋瓛,怕是,不止如此吧?”

 

蒋瓛低头:“臣所知不多……”

 

朱允熥冷笑,这还所知不多?个人情绪都带进去了。

 

不过他知道,蒋瓛故意这么说,就是为了让朱允熥自已去更多了解。

 

说明这事儿,不小,蒋瓛都用上钓鱼法了。

 

于是朱允熥就起身:“既然如此,朕不妨,亲自去看看!”

 

蒋瓛立马回头高呼:“摆驾!”

 

“低调出宫!”朱允熥开口。

 

看着朱允熥离开,朱元璋就对朱标说:

 

“看到没,咋这样,会很累!”

 

“蒋瓛这种态度,说明事情很大,允熥亲自去看看,也正常。”

 

听到朱标的话,朱元璋笑了:“天下大事于民、于官,大如天,又如何?在天子面前,国家大事,才是大事。”

 

朱标沉默一下:“我不认同,这点我以为允熥是对的,国事之基在于民。国家大事,就是无数百姓小事组成的。

 

一个皇帝能处理百姓小事,就一定更在意国家大事。二者不冲突,在于责任心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