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蓝岭之谜(第2页)
李鸿嘴角露出不屑一顾的冷笑,他用手指轻轻捏住文件的一角,然后毫不留情地撇回到面前的茶几上。随着啪的一声脆响,文件像一片片被遗弃的落叶般飘落在茶几表面,散落开来。
李鸿若无其事地转过头去,目光重新聚焦到眼前的电脑屏幕上,双手熟练地敲击着键盘。
如果只是为了知道日本舰队在路过围墙外时是否按规定消除了航行痕迹,那么在南海就能进行,无需大费周章把调查小组送到日本。
但李鸿知道,本次调查的重点是美海军第七舰队“乔治·华盛顿”号航空母舰在与海南舰同行时异样的原因。
这个原因可能存在,也可能只是疑神疑鬼,可能是一个人一个物,也可能是一连串事。总之没有明确的目的所指,而这种情况下的调查考验的不止是调查员的能力,还有直觉。
副参谋长评价过何泽直觉准确,这也是何泽的优势。
何泽拿起一份港口燃料补给的记录表,上面密密麻麻罗列了半年内所有在横须贺海军基地内进行过的补给行为,李鸿已经将可能影响阅读的部分翻译成了中文。
看着文件上的内容何泽也不得不感叹海自的鸡贼行为,这份记录表只包含了补给行为信息却没有注明是哪些船只进行了补给。何泽呵呵一笑觉得李鸿说的真没错,海自这样做真是既按照edc的要求配合了调查,也毫不掩饰自己的坏心思。
不过这些难不倒何泽。
如果只当补给记录表看它所能提供的信息自然有限,若是能换个角度分析,这份记录表也就和“港口出入记录”大差不差了。
“乔治·华盛顿”号不会单独行动,航空母舰在离开围墙后没有自保能力,于是何泽开始锁定记录表上同属一个编队的其他船只记录。
半年的数据一一核对并不容易,但何泽有自己的办法。这个航母战斗群编队有不少船只在“世界心”行动中沉没了,找到那个时间节点,从索引中找到补给数量明显下降的那次就好。
这个补给断层很明显,何泽发现了它,接下来就要将已知的信息化作手术刀来剖析这条情报了。
这个战斗群有哪些军舰?
哪些军舰在行动里沉没了?
幸存的船吨位又是多少?
她们补给一次要多少燃料多少时间? 何泽计算着,整合着,脑海中仿佛出现了一艘艘军舰轮流停靠在港口进行补给的画面。
一艘通过另一艘顺势顶上,如此循环,记录表上补给行为一一被何泽对应上了船只,直到一艘陌生的船停在了补给位上。
这艘船在完成补给后立刻离开了,而且她的离开仿佛算好一样紧随着“乔治·华盛顿”号的返航。
何泽睁开眼睛,立刻转向李鸿。
“曾经停靠在横须贺基地过,排水量超过吨,近期离开。”
李鸿心领神会,用手头的电脑寻找起来,并且主动将一些不合要求的舰船一一筛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