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一刻不停(三)

飞行器庞大的金属躯壳碾碎云层,四具涡扇发动机喷涌的狂暴气流将云絮撕成碎屑。

 从剧烈震颤的舷窗望出去,整片大地如同翻转的巨掌迎面压来,“机毁人亡”的惨烈画面不受控地在所有目击者脑中闪现。

 主驾驶看了眼示数骤降的高度表,虽然表情镇定依旧,但内心还是止不住地打颤——他们并不是在降落,而是要保持这个高度贴地飞行。

 高度降低到200米时主驾驶拉平操作杆,同时将飞机从刚才可怕的速度上降了下来。他的动作快得有些粗暴,毕竟以现在30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要是高度失控撞向地面,他能再次拉起操作杆的时间不足两秒。

 以现在的速度维持低空飞行依然任务艰巨,计划到这一步时考验的便是主驾驶的操纵技术。

 “即将飞抵目标区域,这个速度下你的行动窗口不足五秒。”

 运-20的导航官吼出这句话时,何佳佳正注视着抬头显示上周边区域的地图和蛟龙突击队的生命体征信号。

 代表战区的红色指示像一只被攥紧的心脏,而蛟龙突击队最后的生命信号正在指缝间微弱跳动。

 导航官反复计算后摇着头继续说道:“不行,目标有十名,可时间只够你发射最多三组富尔顿套索!”

 “太慷慨了。”何佳佳回了一句,似乎并未放在心上。纳米武装传来嗡嗡声,十具轨道同时展开又合拢,表面流转着异样的光芒。

 导航官愣了一秒,显然是方才的紧张使他忘记了眼前之人是超乎常理的尖兵。

 普通尖兵没时间发射十具套索,那用十具轨道来同时发射不就好了!

 何佳佳做出准备就绪的手势,十具武器轨道中的八具上各生成了一具发射器,前端张开着爪子似的钩锁,整个人看起来像一只有八只钳子的臃肿螃蟹。

 这些怪异的钩锁后端都通过嵌入纳米纤维足足200米长的尼龙绳连接着“壹号”背后的大型装置。

 所有的这一切,包括运-20前端的v字形金属架,都来自于冷战时期美国中央情报局资助开发的一项高风险人员与物资空中回收技术——“富尔顿回收系统”。

 虽然这套系统因为其高风险而被淘汰,但解放军海军依然以此为原型进行了改进,由此诞生了现在的“多目标班组回收系统”。

 一切准备就绪,导航官回到驾驶舱,紧接着机舱顶部的红色警示灯骤然切换成爆闪模式。

 “尾舱门已开启!重复!尾舱门——”机械提示音戛然而止。强风裹着冷空气灌入机舱,尖锐的警报声与强风交织成聒噪的呼啸。

 要不是回到了驾驶舱,机组成员恐怕要被立刻掀翻在地,安全索在地板上擦出火星,却见“壹号”逆着飓风稳步前行靠近敞开的舱门——靴底电流窜动,武装紧紧贴合上合金甲板,在狂风中巍然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