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2000万?(求订阅!!)(第2页)
这个质量意味着它仅仅只能应用在大型飞船上。战舰方面,便连最大型的金星级飞船都无法使用。
一艘金星级飞船满载总质量都不超过一千吨,一台推进模块就3000吨开什么玩笑。
但相比起传统的化学推进器,二次加压推进又实在具备无可比拟的优势。
一旦自己能做到将核裂变推进器装备在金星级和水星级飞船上,这两种飞船的机动性将能提升到多高的地步
这,又会为飞船的整体战斗力提升多少
这几乎是翻天覆地一般的提升。
于是,一边维持着工业体系的平稳生产,一边维持着其余所有学科的稳步推进,李青松抽调了所有的空闲力量,全部投入到了对这一模块的研究之中。
在更大力度的研究之下,再度有众多微小的科技进步出现。但在研究进行了三年之后,李青松意识到了一个问题。
自己的人手似乎不足了。
这人手不足并不是说现有生产规模和科研体系无法维持。事实上,如果只维持现有水平,此刻的约3000万名克隆体——在来到木星系统之后,李青松又断断续续的本土产出了约1500万名克隆体——已经完全够用。
但如果李青松想更进一步,想进一步扩大科研体系,为每一个科研分支再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脑力,同时,进一步扩大工业体系,为科研端提供更多资源的话,现有的人手就不太充足了。又因为核裂变推进器涉及到几乎每一个学科的缘故,这整体上的人手不足,便成为了限制核裂变推进器小型化的最大障碍。
“哎,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分支越来越多。
细细深究的话,一个数学,怕不是能分出几百上千个分支来。
代数、几何、拓扑、分析、逻辑、集合、概率、统计、数值分析……
这么多分支,每一个分支之下又会有更小的分支,更小的分支之下还会有众多不同的课题……
整个科学体系已经变得如此复杂,任何一个微小的分支都可能穷尽一名优秀科学家毕生精力都无法推进一步,任何两个微小分支之间又存在巨大的障碍,隔行如隔山一般,真难以想象当初的人类世界是怎么把科技推进到比现在的我还先进的地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