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极限(第2页)

当然,这也需要自己对悟空ai进行不断的提升和优化。

基于此,李青松做出了这个决定。

全面向芯片技术发起冲击!

人类文明失踪之前,在硅基芯片层面,已经可以制造出2纳米制程的芯片。

李青松知道,在2纳米之后,要进一步缩小制程,在有限的芯片面积内雕刻更多晶体管,将会面临一系列复杂到几乎无法逾越的障碍。

譬如量子隧穿效应。

当晶体管尺寸缩小到纳米级别时,电子可能穿过本应阻挡它们的势垒,导致漏电流增加和性能下降。

这是由基础物理定律决定的,无法避免。而在比2纳米更小制程的芯片里,量子隧穿效应已经极为明显。

继续开发更小制程的芯片,固然有可能使用一些手段规避这种影响,但却成本高,技术难度大,且性能提升有限。

由此,人类开始向量子芯片转向,逐渐放弃了对硅基芯片的进一步研究。

但截止到人类失踪,量子芯片技术虽然出现了巨大的发展,却始终未能具备实用性和普遍性,最多只在一些细分领域展现出了优势。2纳米芯片,基本上可以视之为硅基芯片的极限,也是李青松在可预见的时间内能达到的极限。
那么……在现阶段我的量子芯片技术几乎不可能出现突破的情况之下,先把硅基芯片推到极限再说!

如果自己能规模化生产2纳米制程的芯片,再由此而搭建出超算,那么,供给悟空ai使用的超算的算力,至少可以在现有基础上提升40倍!

这样一来,悟空ai的功能将更加强大,令自己的整体战力也随之攀升。

确定了这一点,李青松将芯片技术也纳入到了重点攻关名单之中。

数百万名专门进行芯片技术研究与迭代的克隆体们,此刻不仅忙碌在研究基地,也忙碌在一座座芯片工厂之中。

实验室、生产线,每一处与芯片相关的地方都在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尝试。

芯片的封装工艺是否可以优化,提升芯片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