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彩虹之门
第229章 可行性(第2页)
这意味着,李青松现在已经有能力对气态巨行星的天气变化做出具备较高准确度的预测了。
这看似与质子衰变丝毫不相关,但李青松却因此而诞生了一个灵感。
他发现,气态巨行星的内核……似乎具备某些成为科研场地的潜力。
一颗典型的气态巨行星,譬如太阳系的木星,从外而内,依次分为外层大气、超临界流体分子氢层、液态金属氢层、核心,四个部分。
外层大气约占一千公里的厚度,由外而内,压力与温度急剧升高,一直到压力和温度足够高,于是氢元素便进入到了超临界流体状态。
这个地方的压力超过一万个地球大气压,温度高达数千摄氏度。
再进一步,在距离表层约两万多公里的地方,氢元素的状态再一次发生了变化。
它们变成了液态的金属氢。
因为压力和温度太高的缘故,氢原子的电子已经脱离了原子核,成为了自由电子,具备了类似金属的特性,由此便被称之为金属氢。
这一部分的大气压力高达地球的数百万倍,温度高达上万摄氏度。
再向内,到气态巨行星的最核心部位,便是一颗类似地球那样的,主要由铁和镍、硅酸盐岩石组成的固态核心。
在行星形成的早期阶段,气态巨行星和岩质行星其实并没有什么差别,无非是一个大一个小而已。
如同地球般大小的,其质量便只能吸纳如同地球大气层那么多的气体,最终变成岩质行星。
但当质量达到地球的两三倍的时候,它便能吸纳更多的气体,最终便演化成了类似木星的气态巨行星。
李青松依据模拟模型所发现的,可能具备科研环境潜力的地方,便是气态巨行星的液态金属氢层。
它之所以具备科研环境,是因为李青松经过推算,认为在那里有可能找到质子衰变的关键证据!
这当然不是通过光微子探测来寻找证据,而是通过另一种模式。
气态巨行星的液态金属氢层,压力极高,物质密度极大。
而质子衰变会导致质子变为光微子从气态巨行星核心逃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