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另一条道路(第2页)
那里的压力太大太大了,自己专门设计的探测器都承受不住。那里的气象环境也太过恶劣,层出不穷的气流变化甚至能轻易撕裂这些李青松特意设计的探测器。
一千艘潜艇探测器之中能有一艘顺利返航,已经是幸运之中的幸运。
而这,才仅仅只是深入气态巨行星大气层5000公里而已。
金属氢层的深度则是约两万公里左右。
那里的环境,比此刻探测器到达的深度更加恶劣了无数倍。
恐怕就算自己真的统一了强核力,也几乎不可能制造出足以到达气态巨行星金属氢层的探测器。
“如果探测气态巨行星的计划不可行,那么便只能尝试另一条道路了。
在整个探测计划之中,最为重要的是那种因为质子忽然衰变而导致的‘振动’。
这种振动必然极为微小。而足够的压力,是放大这种震动的必备条件。
原因很显然,压力越大,质子忽然衰变消失,物质的碰撞才越剧烈。
同时还必须要有足够多的物质。物质足够多,质子的数量才足够多,发生质子衰变的概率才越高。
综合以上几种要素,或许……我可以模仿气态巨行星内部的环境,造一种新型探测器出来”
李青松逐渐有了一点灵感。
“这种探测器必须要具备足够大的体积和质量,其内部介质必须要受到足够巨大的外部压力,唯有如此,质子衰变之后,其‘振动’才会有足够的强度。
同时,这种内部介质应该必须要使用氢元素,不能用其余元素。因为其余元素的原子核里有很多质子,就算损失了一颗质子,也只是衰变为另一种元素而已,仍旧具备足够的物质支撑力。
而氢原子核仅有一颗质子,一旦衰变消失,其原子便会直接消失,造就出一个‘空腔’,如此才能引发震动。
这种探测器必须位于零重力空间中,因为任何外部引力都可能干扰探测精度,导致探测器遗漏那种因为质子衰变而引发的轻微振动。
这种探测器一旦建成,内部便不能再运转任何机械,因为任何机械的运转都会导致震动,导致干扰,影响探测精度。
由此,它的探测器主装置与供能装置应该是分离的,我需要在它旁边建造一座专门供电的核聚变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