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记者(第2页)

  他在卧底呀。算了不吓唬她。程榛说:“也许来办事?”“嗯,估计是。”

  程榛问她:“每天来来回回的上班,冷不冷?”“还行。”张静宁打开柜子,翻出一物,给程榛看。棉猴,棉猴有点像大衣,又有点类似斗篷,有帽子,有袖子,宽宽的。

  她说:“我买了布料,买了棉花,找裁缝的。做个棉猴收费三块呢。”原来这时候还有裁缝可以营业。张静宁把棉猴披上,这个棉猴做的更大些,能到膝盖,张静宁说:“这就不冷了。”

  不冷就行,程榛又坐了一会儿,觉得时间差不多了,他们下午两点上班。就告辞了。

  程榛本打算如果不顺利需要两天的,现在也不需要了。她坐车到上山的地方,上了山。

  快到村子的时候,程榛拿出背篓,在背篓里放个羊皮内衬的军大衣,大号的,一米七五的。穿上不会垂到地面,但展开可以当被子把自己裹起来的那种。

  她还拿出一个羊皮帽子。冬天嘛,一定要全副武装。

  等程榛回到知青点儿,发现人来人往,好多人在这儿,程榛没出声,把背篓先拿回屋子放下。才过去看,“怎么了这是?”“她回来了。”这是王建国的声音,啥情况?

  这是,这时候一个拿着相机的人跑到程榛面前:“程榛同志,请问你怎么想起给猪盖火炕的?”程榛一脸迷糊,问:“你是谁?”我是黑省日报在宜县的记者,请问你怎么想起给猪盖火炕的。”

  记者怎么来了?但目前情况,少出风头安全。她指着王建国和王军说:“是他们俩盖的。”

  抓狂,只能死道友不死贫道了。“程榛同志,我已经了解了前因后果,他们说主意是你出的。”

  程榛看看那边,唐爱红王建国都在。他俩耸耸肩,表示爱莫能助。

  程榛心里哭唧唧,只好说:“记者同志,那不是一个主意,那只是一点点灵感,这个灵感能不能被采用,需要我们四个人举手表决。”

  “那你的灵感是怎么产生的?”记者一边问一边写。打发不了了,程榛只好说了,“当时我们都陷入困境,你看到了,这猪圈里里外外都是秸秆儿,不能用明火。”

  “我们在外头站了好几个小时,我当时累了,就回屋坐在炕边上喝了一杯水,想歇歇。这不,感受到火炕的温暖,这个想法就产生了。这连灵感都算不上,只是简单的借用。”

  “好!我明白了,小同志不用那么谦虚。我给你拍一张照片。”

  个人照还是算了。程榛问:“给我们拍合影行吗?”“行,来来,四个人站整齐,三二一。”咔嚓。

  照片拍完了,记者要走了,说:“发了报道会拿来给你们看看。”等记者走了,人群也散了。程榛拍拍心口,才问:“这是什么情况?吓人。”

  唐爱红也一脸无语,“别提了,大队长昨天不是说要看看在猪圈的火炕吗?今天他来了,看完了喊社员来学习一下,不知道怎么就把记者招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