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广西壮族自治区历史文化遗产简介(第3页)


 ? 刘三姐文化:宜州下枧河畔传唱“三姐骑鱼成仙”传说,南宁国际民歌节将“歌圩”推向世界,《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以山水为幕演绎壮族诗性。


 ? 瑶族非遗:金秀盘王节的黄泥鼓舞,舞者以蜂蜡粘鼓,击出浑厚声响;贺州瑶绣以“反面挑花”技法,在深蓝布上绣出八角花、龙犬纹,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遗。


 ? 苗族节庆:融水苗年节的芦笙踩堂,青年男女以“走妹”对歌定情;百色黑衣壮的“尼的呀”多声部民歌,被誉为“广西民歌活化石”。


 ------


 五、保护与创新:文化遗产的当代新生


 ? 系统性保护:设立铜鼓、壮锦等23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建立河池铜鼓、三江侗族村寨等5个文化生态保护区,推动“非遗+旅游”融合发展。


 ? 科技赋能:花山岩画采用无人机监测与矿物颜料分析,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通过Ar复原先民制陶场景,实现“让文物说话”。


 ? 国际传播:东盟非遗展永久落户南宁,壮锦亮相巴黎时装周,《铜鼓密码》等影视作品向世界讲述广西故事。


 ------


 广西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山地与海洋文明的交响,是稻作与铜鼓文明的对话,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鲜活见证。从花山岩画上舞动的骆越先民,到壮锦经纬间流淌的壮家智慧,这片土地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书写着文明互鉴的壮美诗篇。正如漓江的碧水长流,广西的文化根脉必将在守护与创新中生生不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永恒的精神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