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河北省—台西遗址、曹演庄遗址、下七垣遗址(省级)(第2页)


 二、曹演庄遗址:殷商都邑的生活图景与文化交融


 1. 遗址发现与发掘历程


 曹演庄遗址位于邢台市信都区曹演庄村东,邢台粮库内。1956年、1957年,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两次发掘,揭露面积2535平方米,出土完整遗物3999件。遗址文化层分为三层:


 ? 战国层:出土陶豆、碗、罐及刀币、铲币;


 ? 商代上层:以粗绳纹鬲为主,伴出骨笄、骨刀;


 ? 商代下层:发现绳纹高足鬲、半高足鬲、圆底罐及雕刻骨笄。


 2. 社会生活与手工业


 遗址出土大量窖穴,内含零散骨架与陶器,推测为储物仓库或厨房。三处商代房屋遗迹显示,民间以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但青铜器已进入贵族生活。出土陶器纹饰以云雷纹、饕餮纹为主,骨器雕刻二方连续与四方连续图案,体现民间审美与工艺水平。此外,遗址发现狗骨架,证明商代已普及家畜饲养;席纹痕迹表明编席技术广泛使用。


 3. 文化交融与历史价值


 曹演庄遗址的青铜器兼具中原礼制与北方草原风格,如“圉”族铜觚的形制与草原玛瑙环共存,印证商代晚期太行山东麓的多元文化格局。遗址入选“河北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其发现为研究殷商时期邢台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提供实物证据,1982年被列为河北省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下七垣遗址:先商文化的源头与漳河类型


 1. 遗址定位与文化层序


 下七垣遗址位于邯郸市磁县时营村西南漳河北岸台地,总面积约960平方米。1974年发掘显示,遗址文化层分四层,主体遗存为先商文化漳河类型,下层叠压着龙山文化遗存,上层覆盖战国墓葬。遗址出土陶窑4座、灰坑104个、商墓23座、战国墓6座,完整呈现先商至商初的文化序列。


 2. 典型器物与文化特征


 下七垣遗址以夹砂有腰鬲、橄榄状罐、卷沿深腹盆、绳纹浅腹平底盆为代表,形成“下七垣文化”类型。出土陶器304件、骨器354件、石器481件,其中陶鬲的形制演变(如从联裆鬲向分裆鬲过渡)成为先商文化分期的重要标尺。遗址发现的卜骨、铜镞等遗物,表明商族早期已掌握占卜与青铜铸造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