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河北省非遗—牛郎织女传说、传统音乐—冀中笙管乐(第2页)


 ? 韩国:将牛郎织女与檀君神话结合,形成“祈雨祭”中的星宿崇拜;


 ? 日本:在冲绳将传说改编为“星男星女”歌舞剧,融入三味线演奏;


 ? 越南:将“喜鹊搭桥”转化为“百鸟朝星”的稻作仪式。


 2006年,河北邢台、山东沂源、山西和顺三地联合申报“牛郎织女传说”国家级非遗,构建起“星宿-节俗-移民”的跨区域文化共同体。


 二、冀中笙管乐:笙管和鸣中的礼乐宇宙


 1. 音乐会体系的生态建构


 冀中笙管乐以“村社结会”为传承单位,形成“北音乐会”(经会)与“南音乐会”(俗会)双轨体系:


 ? 北音乐会:以霸州高桥音乐会为代表,尚氏家族传承“点笙调律”技艺,乐器形制较小,演奏《锦堂月》《骂玉郎》等祭祀套曲;


 ? 南音乐会:以固安小冯村音乐会为代表,采用“四一上尺工六五凡合乙”工尺谱,演奏《小花园》《颜回》等故事性曲目。


 二者均使用管、笙、笛、云锣等乐器,形成“管领笙和、笛穿云锣”的立体声场,其“一曲三变”的演奏技法(平调、越调、背调)可适应不同仪式场景。


 2. 仪式音乐的时空编码


 冀中笙管乐的乐曲结构与仪式程序形成严格对应:


 ? 丧葬仪式:以《哭五更》《吊孝歌》等小曲开篇,套曲《普庵咒》《金字经》贯穿中段,打击乐《铙钹经》收尾;


 ? 祭祀仪式:演奏《玉芙蓉》《五圣佛》等套曲,配合“转香”“拜幡”等肢体语言;


 ? 节庆自娱:演奏《放驴》《锯缸》等小曲,加入“引铃”“木鱼”等节奏乐器。


 其“工尺谱”采用“一板三眼”的节奏体系,通过“翻调”“借字”技法实现音律的“移宫换羽”,现存曲谱中仍保留着唐宋燕乐的“七宫四调”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