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河北省非遗—传统音乐类—河北鼓吹乐、常山战鼓(第2页)
3. 当代传承与文旅融合
面对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河北鼓吹乐探索出“非遗+产业”的新路径:
? 数字保护:邯郸永年区建立“鼓吹乐数字博物馆”,收录200余首曲牌、50余种曲谱,通过vr技术还原清代“响器班”演出场景;
? 教育渗透:秦皇岛抚宁区将鼓吹乐纳入中小学音乐课,开发“唢呐制作”“工尺谱识读”校本课程;
? 文旅赋能:永年广府古城打造“鼓吹乐文化街”,游客可体验“吹咔曲”演奏、定制婚庆鼓吹乐服务,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
2025年,河北鼓吹乐传承人王志刚创新“电子鼓吹乐”,将唢呐与电子合成器结合,在抖音平台获赞超百万,让千年古乐焕发新生。
二、常山战鼓:千年古郡的雷霆战歌
1. 历史基因与文化图腾
常山战鼓的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期赵国的军鼓,至明代成为正定(古常山郡)民间庆典的核心表演。其发展史与正定城的兴衰紧密交织:
? 军事遗产:三国名将赵云(常山真定人)的“常胜军”战鼓阵法,演变为民间“战鼓套路”;
? 庙会文化:宋元时期正定成为全国演艺中心,战鼓从军乐转化为庙会“花会”表演,明《正定县志》记载“市井箫鼓喧闹,鼓声不绝”;
? 红色记忆:抗战时期,常山战鼓作为“抗日宣传队”的伴奏乐器,鼓舞民众抗击日寇。
2008年,常山战鼓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其“9系72套”曲牌体系,成为研究中国古代鼓乐的“密码本”。
2. 艺术特征与表演程式
常山战鼓以“鼓、钹、锣”三件套为核心,其表演堪称“打击乐的芭蕾”:
? 乐器形制:单鼓直径50厘米、厚30厘米,鼓手以彩绸系于腰间,执红漆鲤鱼状鼓槌;大钹直径40厘米,需两人配合翻飞;
? 曲牌体系:包括《大传帐》(模拟行军布阵)、《十面埋伏》(表现战场厮杀)、《胜利凯旋》(庆贺胜利)等,通过“翻打”“搓音”“绕脖”等技法,实现鼓点与舞蹈的同步;
? 阵法演变:从传统“一字长蛇阵”“二龙出水阵”,发展为现代“两军对垒”“四面楚歌”等创新套路,融入现代舞蹈的“跑、跳、蹲、跨”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