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 河北省非遗—藁城战鼓、传统舞蹈类—昌黎地秧歌(第3页)


 ? 公子:手持折扇,以“文雅踱步”“轻摇羽扇”塑造书生形象。


 ? 经典剧目:《跑驴》以“夫妻骑驴”为原型,通过“驴惊”“追驴”“驯驴”等情节,展现农民生活的诙谐;《锯缸》则以“补锅匠调戏小媳妇”为线索,融入“翻跟头”“劈叉”等杂技动作。


 2019年,昌黎地秧歌《炫舞奤风》在第九届中国(淮阳)非遗展演中,以“扇花如蝶、步伐似浪”的表演征服观众,获评“最受欢迎节目”。


 3. 传承困境与破局之道


 面对城市化冲击,昌黎地秧歌采取“生活化传承”策略:


 ? 社区嵌入:在昌黎镇、靖安镇等乡镇设立“地秧歌传习所”,村民可随时参与排练;


 ? 数字活化:开发“昌黎地秧歌Ar”小程序,游客扫码即可观看虚拟角色的动作分解教学;


 ? 文旅赋能:在黄金海岸景区推出“地秧歌实景演出”,游客可扮演“妞”“丑”角色参与互动,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


 2025年,昌黎地秧歌传承人宋建亮团队与抖音合作,发起“全民扭秧歌”挑战赛,话题播放量突破30亿次,让千年地秧歌成为“z世代”的社交货币。


 三、双璧辉映:非遗的当代启示


 藁城战鼓与昌黎地秧歌,一为击打乐的雷霆万钧,一为民间舞的灵动诙谐,共同诠释着河北非遗的三重价值:


 2. 文明基因的解码器:战鼓中的“八卦阵法”与地秧歌中的“蒙古族服饰”,分别以肢体语言与视觉符号,记录着燕赵大地的历史记忆;


 3. 社会治理的软性纽带:战鼓在庙会中的“驱邪祈福”功能与地秧歌在婚礼中的“逗趣助兴”作用,维系着基层社会的情感秩序;


 4. 文化创新的试验场:从战鼓的无人机编队到地秧歌的Ar教学,非遗正以年轻化姿态参与现代文化生产。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背景下,两项非遗的创造性转化更具时代意义:藁城战鼓可融入雄安新区“未来之城”的数字艺术建设,打造“战鼓元宇宙”沉浸体验;昌黎地秧歌则可与北戴河康养产业联动,开发“秧歌疗愈”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