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章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非遗—万城民间故事、东邱村鼓乐(第2页)

 3. 当代传承的创造性转化

 面对口传文化式微的困境,万城乡探索出三条创新路径:

 ? 故事进校园:在万城小学开设“乡土故事课”,将《槐树爷爷讲古》等故事改编为连环画,学生通过角色扮演重现传说场景;

 ? 数字活化:建立“万城故事音频库”,邀请非遗传承人用方言录制故事,在喜马拉雅平台开设专栏,单集播放量破万;

 ? 文旅融合:在故事发生地设置二维码标识牌,游客扫码即可收听对应传说,如《马陷河传说》与河畔观景台结合,打造“故事+景观”的沉浸式体验。

 二、东邱村鼓乐:麦浪中的声韵史诗

 1. 农耕文明的听觉图腾

 东邱村鼓乐起源于明代军屯文化,据《高邑县志》记载,明初戍边将士将鼓乐用于操练与庆典,后逐渐演变为民间祭祀与节庆艺术。其乐器组合保留着军事遗风:以直径1.2米的“威风战鼓”为核心,配以钹、铙、锣等打击乐器,形成“重低音轰鸣、高音铿锵”的声场效果。鼓点节奏与农事活动紧密关联,如“惊蛰鼓”模拟春雷唤醒万物,“丰收鼓”以密集的滚奏表现麦浪翻滚,堪称“听得见的农耕历法”。

 2. 表演程式的象征密码

 东邱村鼓乐的演奏具有严格的仪式规范:

 ? 阵法演变:从“一字长蛇阵”到“八卦连环阵”,鼓手站位暗合兵法布局,击鼓节奏随阵型变化,如“青龙摆尾”阵型中,鼓点由缓至急象征巨龙苏醒;

 ? 绝技展示:老艺人掌握“空中击钹”“背后敲锣”等绝活,这些特技最初用于战场传递信号,后转化为艺术表现手段;

 ? 即兴创作:在“自由击打”环节,鼓手根据现场气氛即兴发挥,如某次庙会演出突降暴雨,鼓队临时创作《雨中战鼓》,以密集鼓点模拟雨打铠甲之声,赢得满堂喝彩。

 这种“程式为骨、即兴为肉”的表演方式,使鼓乐既保持传统内核,又充满生命力。

 3. 保护传承的破圈实践

 为让古老鼓乐焕发新生,东邱村采取多项创新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