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第一眼看的杨艳茹
第499章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非遗—西驿头花杠与西良庄太平车(第2页)
? 综合艺术:与太平车、赶毛驴、抬花轿等民间艺术同台演出,形成“花杠狂欢节”;
? 文旅融合:在“高邑凤凰不夜城”景区设置固定表演点,游客可付费体验抬杠技艺,感受“力透杠箱”的震撼;
? 数字传播:通过抖音平台发布“花杠教学”短视频,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超百万,吸引全国网友学习。
二、西良庄太平车:车轮上的生活史诗
1. 逃荒记忆的舞蹈转译
西良庄太平车起源于高邑县王同庄乡西良庄村,其历史可追溯至民国年间的逃荒记忆。表演道具以木条框架为车体,外覆彩绸,两侧绘制车轮图案,顶部饰以流苏与云纹。表演时,一人驾车、一人拉车、一人扶车,三人配合模拟上坡、下坡、陷车、跨河等动作,配合锣鼓点演绎出“一家人颠簸逃荒”的叙事。这种“以舞载道”的形式,既是对苦难历史的艺术化消解,也是对生命韧性的礼赞。
2. 动作语言的隐喻系统
太平车表演的动作设计充满生活智慧:
? 上坡动作:驾车者弯腰弓背,拉车者前倾发力,扶车者后仰支撑,三人通过身体倾斜度变化表现坡度陡峭;
? 陷车场景:驾车者猛然停顿,拉车者踉跄后退,扶车者急转车把,配合急促的鼓点,将“车陷泥泞”的困境展现得淋漓尽致;
? 喜庆场景:在迎亲表演中,太平车装饰红绸与喜字,新娘端坐车中,车把式以滑稽动作逗乐观众,将苦难叙事转化为生活喜剧。
这种“苦中作乐”的表演逻辑,使太平车成为乡土社会的精神解压阀。
3. 红色记忆的当代传承
解放初期,西良庄村民将太平车改造为宣传工具:
? 革命叙事:在车体绘制“打土豪分田地”标语,演员扮演农民与地主,通过表演揭露旧社会压迫;
? 创新节目:加入骑驴、拉碌碡等元素,使演出更具观赏性。1958年,太平车表演队赴石家庄地区汇演,获“优秀民间艺术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