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章 河北省石家庄市深泽县非遗—泥模、吹歌、花钹、肉糕制作

河北省石家庄市深泽县非遗:泥模、吹歌、花钹与肉糕制作——乡土技艺的四重奏

 在石家庄市深泽县的滹沱河畔,非遗文化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既有泥土在指尖塑形的温度,也有乐声在风中流淌的韵律,更有美食在味蕾绽放的烟火气。泥模、吹歌、西河花钹与肉糕制作,这四项非遗技艺以不同的形式承载着深泽人的智慧与乡愁,共同编织出一部“技以载道、艺以传情”的文化史诗。

 一、深泽泥模:泥土重塑的童年记忆

 深泽泥模,这门始于明代的民间工艺,曾以“拾柴换模子”的童谣刻入几代人的记忆。直径约8-10厘米的圆形泥片上,阴刻着十八罗汉、十二生肖、花鸟鱼虫等图案,孩童将胶泥压入模子,磕出浮雕般的纹样,既是一种玩具,也是最早的“艺术启蒙”。泥模制作需历经挖胶泥、摔泥、雕刻模仁、焙烧等工序,其中“模仁”雕刻尤为关键,需兼具绘画与雕刻功底。过去,掌握模仁技艺的匠人寥寥,直至面塑大师王亮潜心挖掘,拜师纪中锁,才让这门濒临失传的手艺重焕生机。其作品线条粗犷质朴,如《八仙过海》泥模以简洁刀法勾勒人物神韵,既保留浮雕的古拙之美,又融入现代审美,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并登上奥运会“中国农民艺术展”。如今,泥模从街头玩具跃升为文化礼品,在深泽非遗市集中与面塑、坠子戏同台亮相,成为唤醒乡土记忆的“时光胶囊”。

 二、深泽吹歌:风中的千年音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