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章 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非遗-道情、何庄武狮、北王村随手拳(第2页)

 艺术特色

 何庄武狮以“武舞交融”为核心特征。狮头狮被制作精良,狮头重达十余斤,由竹篾扎制、彩纸裱糊,双眼可转动,狮被以黄麻布缝制,缀以彩色绒球。表演时,两人共披狮被,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通过“窜、跳、滚、扑”等动作模拟狮子的威猛,又融入武术的“腾空飞脚”“旋风腿”等招式,展现力量之美。经典套路包括“狮子登台”“狮子望月”“群狮闹春”等,其中“过天桥”最具特色——舞狮者需在三层条凳叠成的“天桥”上翻腾跳跃,惊险刺激,令观众屏息凝神。

 文化内涵

 何庄武狮是赵县人民尚武精神的象征。其表演中既有“钢骨”般的刚劲动作,亦有“柔肠”般的协作默契,体现了刚柔并济的处世哲学。在农耕社会,武狮不仅是娱乐形式,更是村民团结御敌的精神寄托。如今,武狮队在节庆、庙会中表演,既传承技艺,亦凝聚乡情。每逢春节,何庄村家家户户悬挂狮头彩灯,孩童模仿舞狮动作嬉戏,武狮文化已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

 三、北王村随手拳:刚柔并济的武学密码

 起源与传承

 北王村随手拳是流传于赵县北王村一带的稀有拳种,相传为清代武师所创,因“出手自然、顺势而为”的特点而得名。其传承以家族血缘为纽带,秘不外传,直至近现代方逐渐对外开放。2013年,随手拳被列入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传承人通过开设武馆、举办培训班等方式,推动这一拳法的普及。

 艺术特色

 北王村随手拳以“以柔克刚、后发制人”为技击理念。其拳法无固定套路,强调“招由心生、化于无形”,根据对手动作随机应变。随手拳注重“听劲”与“化劲”,通过触觉感知对方力量方向,以腰胯转动化解攻势,再借力打力。其训练方法独特,如“揉球功”以双手揉动石球增强指力,“抖大杆”以长杆震颤锻炼腰马。实战中,随手拳招式朴实无华,却暗藏杀机,如“顺手牵羊”“叶底偷桃”等技法,皆以巧破千斤。

 文化内涵

 北王村随手拳是中华武学的微观缩影。其“随手”二字,既指动作自然,亦暗含“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拳法中“不争而胜”的理念,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一脉相承。在赵县,随手拳不仅是强身健体的技艺,更是修身养性的途径。传承人常以“武德”教育弟子,强调“拳可伤人,亦可救人”,将武术精神融入为人处世之道。如今,随手拳武馆成为乡村文化空间,青少年在此习武强身,亦在拳理中领悟传统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