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 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非遗-获鹿丝弦、斗火龙、太极拳(第2页)
历史渊源与表演形式
斗火龙,又称斗活龙,是一种流传于河北井陉地区一带的民间艺术,在鹿泉区也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其始发年代已无据可查,但据老人讲述,最少也有三百余年历史。斗火龙原为山西在获鹿县南关潭沟街铁货栈内几个有钱人取乐而设,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民间杂耍艺术。表演时,艺人们搭起帆布棚,棚内是滑车、道具和表演人员。棚对面搭有两根高六米左右的木桩支撑的木架,上有滑车,木架到棚内的滑车拉有用白蜡打光的三根绳索,两头固定,作为动物的“跑道”。道具主要是用粗布等材料制作而成,用棉花填满,一般有龙、蟒、蛇、狗、兔、鱼、龟、蜘蛛、猴等动物造型。表演时,操作者根据故事情节扯动绳索,使道具角色做出复杂的动作,类似悬线木偶。
艺术特征与社会影响
斗火龙的艺术特征鲜明,创意独特。动物形象逼真,表演场面宏大。表演时大鼓大镲助威、烟火助兴,号角长鸣,云天雾罩。斗火龙共计有二十多个节目,每个节目自出场到收场因动物大小不同、情节不同、表现故事不同而表演时间长短不一。大多在30分钟至60分钟间。音乐有时优雅欢畅,有时奔腾豪放,十分好听。各种动物口中都能喷火,有的透蛋,有的能放烟,制作工艺精湛,道具景物真实,流光溢彩,动物打斗似真物再现,小巧动物轻飘曼舞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斗火龙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增加了人们的凝聚力,成为井陉春节期间民俗文化活动的保留节目。
传承现状与未来展望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斗火龙这一民间艺术也面临着传承的困境。由于表演一次开支过大且需要多名演职员操作才能完成,近年来斗火龙的表演次数逐渐减少。同时,一些老艺人也相继去世,使得这一民间艺术的传承面临更大的挑战。为抢救这一民间艺术,鹿泉区政府和文化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重新挖掘整理斗火龙的表演技艺和道具制作方法;加强对年轻艺人的培养和传承;通过媒体和网络等渠道广泛宣传斗火龙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等。
三、太极拳:道家文化的武学传承
历史渊源与流派特色
玄岳三丰太极拳是太极拳鼻祖张三丰真人所创的一种拳术,经数百年一脉传承,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其创拳之说在《张三丰全集·拳技派》《王征南墓志铭》等正统图书典籍和金石篇中多有提及。玄岳三丰太极拳过去只传承于道门之中,也使得其不为更多的世人了解和认知。抱犊寨为北岳佐命,唐宋经典中均有记载。抱犊寨金阙宫位于鹿泉西郊,为华北“三丰派”祖庭。据《鹿泉县志》记载,三丰祖师曾书“抱犊福地”于崖。自“三丰派”第十六代高道郭资明道长(号白云)于明崇祯九年主持教务起,传承十四代,历经三百七十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