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5章 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非遗-榫卯技艺、戏曲头盔制作(北派(第2页)

 传承现状与创新发展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传统榫卯技艺面临传承困境。为保护这一非遗项目,鹿泉区政府与文化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立榫卯技艺传承基地、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举办榫卯技艺大赛等。同时,传承人也在积极探索创新之路,如将榫卯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开发出既具实用性又具艺术性的文创产品。例如,叶双陶团队将榫卯结构应用于茶具、文具等日常用品,使传统技艺焕发新生。

 二、戏曲盔头制作(北派):梨园行头的艺术瑰宝

 历史渊源与技艺特色

 戏曲盔头是中国传统戏曲中人物所佩戴的各种冠帽的统称,俗称戏帽。北派盔头制作技艺以其独特的贴金技艺和沥粉双沥粉、点蓝工艺而着称。据鹿泉区非遗传承人朱宝辉介绍,北派盔头样式简洁大方,注重装饰性,常缀以珠花、绒球、丝绦、雉尾等,与戏装相协调。盔头制作涉及设计纹样、镞活儿、加纱、点绸、成装等十多个步骤,每个步骤均需手工完成,对工匠的技艺要求极高。

 制作流程与艺术价值

 北派盔头的制作流程极为精细。以朱宝辉的工作室为例,制作一件盔头需先拓样、取样,再在牛皮纸上雕刻图案,随后进行掐丝、合里、刷胶、沥粉、贴箔、点绸等工序。其中,沥粉工艺需用锥形管将大白粉与白乳胶调和后挤出,沿图案边缘挤出立体线条;贴箔则分为贴金箔和银箔,需待胶水半干时上箔,再用棉花或绒布打平。最终,盔头上还需装饰绒球、珠须、流苏等附件,形成完整的戏剧行头。北派盔头的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其精湛的工艺上,更在于其对戏曲人物性格的精准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