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第一眼看的杨艳茹
第549章 河北省唐山市迁安市非遗-猿功地躺拳端午走百病、仁义胡同(第2页)
二、端午走百病:龙山之上的千年祈愿
习俗溯源与仪式流程
端午走百病是迁安市传承千年的民俗,每年端午凌晨,百姓登龙山采艾草,寓意走掉百病、驱毒辟邪。此俗或源于唐王征东时南方士兵带来的纪念屈原习俗,或与先秦时代认为五月为毒月、五日为恶日的观念相关。走百病归来,百姓在门上挂艾叶、贴葫芦剪纸,并将艾叶戴在头上或别在耳上,以避邪驱瘴。这一习俗不仅是健康祈愿,更是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
文化价值与现代意义
端午走百病是迁安地域文化认同的纽带。2015年,迁安百姓登上龙山采艾草的场景被媒体报道,展现了民俗的活力。如今,这一习俗与旅游结合,吸引游客体验,成为迁安文化旅游的名片。其“走出健康、享受幸福”的理念,契合现代人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使古老民俗焕发时代价值。
三、仁义胡同:方寸之间的道德丰碑
历史传说与空间叙事
仁义胡同位于迁安市建昌营西街,长50米、宽1.1米,由两道条石铺成,狭窄却充满传奇。相传明朝时,任、梁两家因建房争地,任家寄信给在京为官的家人,家人回信劝其“让他几尺奈何妨”,梁家闻之亦让出二尺,形成四尺宽的通道。此义举被官府表彰,立“仁义胡同”匾额,成为道德教化的典范。胡同虽小,却承载着“和睦相处、互敬互让”的精神。
文化传承与当代启示
仁义胡同的故事在迁安广为流传,评剧《仁义胡同》的创作更使其深入人心。如今,胡同成为迁安道德教育的基地,其“退让三尺”的精神激励着后人。2020年,迁安评剧团演出该剧,深受百姓欢迎。这一传说与“六尺巷”等故事呼应,共同构建起中华传统美德的叙事体系,为现代社会提供道德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