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第一眼看的杨艳茹
第562章 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非遗-李氏家谱、地老天荒故事、排船(第2页)
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
地老天荒民间故事以生动的情节和朴素的语言,传递着曹妃甸人的价值观与生存智慧。例如,《打渔小伙和海燕》讲述渔家青年虎柱与海燕化身的姑娘相爱,最终战胜渔霸的传奇故事,既展现了渔民与海洋的共生关系,也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善良与勇敢。这些故事通过李连君等文化工作者的搜集整理,以《地老天荒》一书出版,填补了曹妃甸区域文化建设的空白。
当代传承与社会影响
地老天荒民间故事不仅在当地口耳相传,还通过广播剧、有声书等形式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例如,喜马拉雅平台上的《地老天荒》有声专辑,让更多人通过现代媒介感受曹妃甸的文化魅力。这些故事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激发着当代人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三、排船技艺:木船制造的千年智慧
技艺溯源与历史脉络
排船技艺是冀东沿海渔民对传统木船制造工艺的俗称,其历史可追溯至独木舟时代。曹妃甸区柳赞镇的蚕沙口村作为古代海运的重要节点,排船技艺在此地得以传承与发展,成为渔民生产生活的重要支撑。
技艺精髓与艺术特色
排船技艺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通过选料、放样、破板、拼板、打麻、油灰等工序,手工打造出适应渤海湾海况的渔船。技艺的核心在于对木材特性的深刻理解与手工操作的精准把控。例如,船体拼接采用“一木五开”技法,既保证船体强度,又减轻重量;打麻工序中,工匠需将麻丝与桐油灰混合,填塞船缝,确保船体水密性。
当代传承与社会意义
随着现代渔业的发展,传统木船逐渐被铁船取代,但排船技艺仍承载着渔民对海洋的敬畏与智慧。2023年,蚕沙口排船制造技艺被列入曹妃甸区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当地通过建立传承基地、举办技艺培训班等方式,培养年轻传承人。同时,排船技艺也融入文化旅游,成为展示曹妃甸海洋文化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