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第一眼看的杨艳茹
第597章 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非遗-富奶奶会、梨花大鼓、坠子书(第2页)
二、梨花大鼓:铜板声中的燕赵悲歌
艺术溯源与曲艺基因
梨花大鼓是国家级非遗,在鸡泽县及周边地区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其前身可追溯至清代“犁铧大鼓”,因伴奏乐器形似犁铧而得名,后逐渐演变为手持月牙铜板的演唱形式。
梨花大鼓的唱腔高亢激越,既有“大鼓腔”的雄浑,又有“梨花调”的婉转,其代表曲目如《包公案》《杨家将》等,多以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为题材,展现了燕赵大地的慷慨悲歌。
技艺传承与文化创新
梨花大鼓的传承依赖“师徒制”与“家族制”,例如,鸡泽县梨花大鼓非遗传承人张霞,自幼随父学艺,通过“口传心授”掌握唱腔、板式与表演技巧。
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意识的增强,梨花大鼓逐渐走进校园、剧场,甚至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
例如,张霞团队将传统曲目与现代音乐结合,创作出《梨花新韵》等作品,既保留了梨花大鼓的“铜板声”,又注入了时代气息。这种“守正创新”的尝试,让梨花大鼓在当代焕发新生。
三、坠子书:弦索声中的市井百态
艺术溯源与曲艺基因
坠子书是流行于冀南、豫北地区的传统曲艺,在鸡泽县亦有深厚传承。
其伴奏乐器以坠琴(三弦)为主,辅以简板或铙钹,唱腔质朴自然,多以民间故事、市井生活为题材。
例如,传统曲目《王二姐思夫》《回龙传》等,通过生动的语言与细腻的表演,展现了冀南平原百姓的悲欢离合。
坠子书的表演形式灵活,既可独唱,也可对唱,甚至可融入舞蹈与武术元素,成为市井文化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