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8章 河北省邯郸市广平县非遗-木镟、拉洋片、水陆画、秸秆灯笼(第2页)

 这种“视听结合”的表演形式,既满足了市井百姓对新鲜事物的渴望,也展现了民间艺人的创造力。

 技艺传承与文化创新

 拉洋片的传承依赖“口传心授”,但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使其观众逐渐减少。

 为应对这一困境,广平县非遗传承人李建国尝试将拉洋片与短视频结合,通过直播平台表演传统曲目《西游记》《水浒传》等,吸引年轻观众。

 同时,他也在景区、庙会等场所设置拉洋片体验区,让游客亲手操作旋床、更换画面,感受“方孔窥世”的乐趣。

 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传承模式,让拉洋片在当代焕发新生。

 三、水陆画:墨色中的信仰密码

 艺术溯源与宗教智慧

 广平水陆画(水墨布画)是国家级非遗,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兴盛于明清。

 水陆画以布为纸,以墨为色,既有工笔重彩的细腻,又有水墨黑白的写意,内容涵盖佛道神只、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等,是水陆法会中用于超度亡魂、祈福消灾的宗教艺术品。

 其核心技艺在于“线条”与“色彩”——线条流畅如丝,色彩浓淡相宜,尤其是佛像的衣纹、神兽的鳞甲,皆以细笔勾勒,栩栩如生。

 这种技艺既是对宗教信仰的虔诚表达,也是民间艺术的巅峰之作。

 技艺传承与文化价值

 水陆画的传承依赖“师徒制”与“家族制”,但现代宗教活动的减少使其市场萎缩。

 如今,广平县水陆画艺人多为老年,年轻一代因学习周期长、收益低而不愿投身。

 为应对这一困境,广平县非遗保护中心通过“技艺进博物馆”活动,将水陆画作品陈列于县文化馆,并邀请专家研究其历史、宗教、文献价值。

 同时,部分艺人尝试将水陆画与文创结合,制作佛像挂画、神兽摆件等工艺品,甚至开发数字水陆画,让传统艺术走进现代生活。

 四、秸秆灯笼:烛光中的节日密码

 技艺溯源与农耕智慧

 广平秸秆灯笼制作技艺是县级非遗,其历史可追溯至清代。

 灯笼以高粱杆、竹子、玻璃纸为材,通过浸泡、刻槽、弯圈、插架、糊纸、绘画等工序制成,造型或圆或方,或扁或长,皆以红纸为底,绘以花鸟、鱼虫、福字等图案,烛光摇曳,喜庆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