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9章 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非遗-黑陶、粮食画、蛤蟆嗡戏、花车(第2页)

 粮食画以各类植物种子为原料,经精选和高科技处理后,通过粘、贴、拼、雕、合成、装裱、包装等十几道特殊工艺完成,使粒粒有生命的种子镶嵌出美丽的画面,具有“原生态和纯绿色”的特点。

 技艺传承与市场拓展

 馆陶粮食画的传承依赖“个体创新”与“市场推广”。

 张海增创立的海增粮艺有限公司,将粮食画逐步推向市场,销路越来越广。

 其作品不仅具有北方的粗犷、豪放,更具有南方的细腻、清雅,气势雄伟,精湛绝伦,被誉为“种在画板上的粮食,挂在墙上的黄金”。

 如今,馆陶粮食画已远销欧美、亚洲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并被文化和旅游部、故宫收藏,成为馆陶县的文化新宠。

 三、蛤蟆嗡戏:唱腔中的乡音密码

 技艺溯源与剧种融合

 馆陶蛤蟆嗡戏源于河北省武安市一带的“武安落腔”,清末民初时期流传到馆陶县。

 后吸收本地的四根弦、河北梆子的某些声腔并加以融合,逐渐形成了一种独具特点的馆陶地方小戏。

 因主要乐器“蛤蟆嗡板胡”音质低沉浑厚,加上过门中有“51”音符反复出现,远听起来如同蛙鸣,便被戏称为“蛤蟆嗡”。

 蛤蟆嗡虽是民间小戏,但角色行当生、旦、净、末、丑俱全,主要剧目有《王定保借帐》、《蓝桥会》、《赶三关》等20余个。

 技艺传承与文化保护

 蛤蟆嗡戏的传承依赖“剧团传承”与“政府扶持”。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馆陶“蛤蟆嗡”有了较大的发展,曾有过20余人的“自乐班”,购买戏箱,在舞台上进行演出。

 新中国成立后,地方党和政府对这一稀有剧种非常重视,组织了专职演出队,进行演出。

 1959年下半年,县里成立了“馆陶县蛤蟆嗡剧团”,赴周边县市演出,大受欢迎。如今,蛤蟆嗡戏已成为馆陶县的文化瑰宝,深受群众喜爱。

 四、花车:舞步中的节日密码

 技艺溯源与民俗智慧

 馆陶花车是馆陶县的传统民俗活动,在八义庄村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