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0章 河北省邯郸市魏县非遗-梨家班徒果木、土纺土织、花布染织(第2页)

 7世纪棉花传入中国后,魏县逐渐转向棉纺织业。

 元代黄道婆的纺织机具与技术改革,使魏县土纺土织业得到发展。

 明清时期,魏县成为冀南地区的纺织中心,家家户户纺车声不绝于耳,织出的土布被称为“魏州布”,远销京津。

 技艺特点与工序繁复

 魏县土纺土织技艺的繁杂程度令人惊叹。

 从选棉、弹花、搓花结、纺线、打线、染线、浆线、络线、经线、印布、掏缯、闯杼、绑机到织布,共有12道工序。

 其中,经、纬色线的设计排列和缯的多少,决定了土布的条格、花纹。

 例如,一块“方格布”需经线、纬线交叉排列,而一块“柳条布”则需经线密集、纬线稀疏。

 织布时,匠人需手脚并用,推动织机,织出的土布厚实耐用,透气性好。

 传承现状与文化复兴

 魏县土纺土织技艺的传承依赖“家庭制”与“作坊制”,但现代纺织工业的冲击使其逐渐式微。

 为保护这一非遗,魏县非遗保护中心通过“土纺土织进校园”活动,在中小学开设纺车兴趣班,培养“小传承人”。

 同时,部分企业将土纺土织与现代设计结合,推出土布服装、家居用品等,让传统技艺走进现代生活。

 三、花布染织:靛蓝中的诗意生活

 技艺溯源与靛蓝之韵

 魏县花布染织技艺始于宋代,鼎盛于明清,已有千年历史。

 其以蓝印花布与彩印花布为代表,是冀南地区纺织技术的代表。

 蓝印花布以蓝草为染料,通过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又称靛蓝花布;彩印花布则在镂空版上刷桐油加固,直接刷色印染,俗称“花袱子”。

 这两种技艺不仅实用,更具有艺术价值,是魏县人的生活美学。

 技艺特点与工序精妙

 蓝印花布的制作需经过刻版、印防染浆、染色、刮浆、晾晒等多道工序。

 匠人用牛皮纸刻出花纹,刷桐油加固,制成花版。

 将棉布铺于花版下,刷上防染浆,晾干后浸入靛蓝染缸,反复染色、氧化,最终洗去防染浆,露出白色花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