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2章 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非遗-平调落子、傩戏、赛戏、伯延建筑(第2页)
2006年,傩戏(武安傩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技艺特点与文化内涵
武安傩戏多数戴面具表演,面具用樟木、丁香木等雕刻彩绘而成,按造型可分为整脸和半脸两种。
角色行当分生、旦、净、丑,表演古朴粗犷,动作幅度大。
傩戏的演出剧目丰富,既有取材于历史故事的武打戏,也有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
其中,《捉黄鬼》是武安傩戏的代表作,通过哑剧形式展现了对邪恶势力的惩处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传承现状与保护举措
为保护傩戏这一非遗技艺,武安市成立了傩戏文化研究会,对傩戏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
同时,在傩戏流传地如固义村、白府村等地,建立傩戏传承基地,培养年轻传承人。
此外,还通过举办傩戏文化节等活动,扩大傩戏的影响力,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傩戏的传承与保护。
三、赛戏:原始粗犷的戏剧活化石
技艺溯源与历史脉络
赛戏又名“赛”或“赛赛”,是流行于内蒙古、山西、河北、陕西等地区的一个古老戏曲剧种。
其历史渊源及形成时间虽无确切记载,但从演出戴假面、追逐驱赶等表演特征来看,它与周代的“傩”及其衍生出的傩戏可能有同样的历史渊源。
武安赛戏流传于武安市北部的大同镇东通乐村等地,是当地重要的传统戏剧形式之一。
技艺特点与表演风格
赛戏的表演原始朴拙,形式较为严谨。
剧中人物多由男性扮演,整个剧本没有唱腔,靠演员用带有地方语言的道白、韵白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
戏剧台步和舞蹈也较简单而程式化。赛戏配乐主要用大鼓和铜器即大钹,鼓点、钹点简单有力。
经典剧目如《幽州》《三关》《广武山》等,多以历史故事为内容,展现了赛戏的深厚文化底蕴。
传承现状与保护挑战
随着老艺人的相继去世和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赛戏的传承面临严峻挑战。
为保护这一非遗技艺,武安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立赛戏档案库、对老艺人进行口述史记录、培养年轻传承人等。
同时,还通过举办赛戏文化节等活动,提高赛戏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赛戏的传承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