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第一眼看的杨艳茹
第605章 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非遗-古籍修复、花枝俏叶雕、滏阳河灯(第2页)
这种“传统+科技”模式,让古籍修复从幕后走向台前。
二、花枝俏叶雕:叶脉间的诗画宇宙
技艺溯源与自然美学
花枝俏叶雕技艺源于邯山区乡村的“叶画”传统,清末艺人王氏家族将剪纸、镂空、彩绘技法融入树叶雕刻,形成“以叶为纸,以刀为笔”的独特艺术。
2022年,该技艺入选非遗名录,其核心在于“借天然之形,创人文之美”——利用枫叶、银杏叶的天然脉络,雕刻出山水、人物、花鸟等意象。
技艺特点与创作哲学
叶雕创作需经“选、腐、刻、染、封”五步。
以《千里江山图》叶雕为例,匠人选用邯郸太行山区的槭树叶,其叶脉如山峦起伏,恰与画作意境契合。
雕刻时,以0.3毫米的微雕刀在叶肉上“走线”,最小刻痕仅0.01毫米,需屏息凝神三小时方能完成。
染色环节采用植物染料,如苏木染红、栀子染黄,使叶雕兼具艺术性与生态性。
最终成品薄如蝉翼,透光可见叶脉与雕刻的双重纹理,形成“自然与人工的对话”。
传承现状与跨界创新
传承人李晓芳创立“叶语工坊”,开发叶雕书签、夜灯、首饰等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超200万元。
2024年,工坊与时尚品牌合作推出“叶雕高定礼服”,将叶雕图案激光雕刻于真丝面料,在巴黎时装周引发关注。
同时,开展“叶雕进校园”活动,孩子们用银杏叶雕刻校园风景,让非遗技艺成为“可触摸的文化记忆”。
这种“艺术+商业+教育”模式,让叶雕从“小众雅趣”走向“大众生活”。
三、滏阳河灯:民俗信仰的流动史诗
技艺溯源与水岸文明
滏阳河灯习俗始于明代,邯山区张庄桥村为传承核心。
河灯原为祭祀河神、祈求风调雨顺的仪式,后融入祈福、纪念等多元内涵。
2018年,滏阳河灯列入省级非遗名录,其独特性在于“以水为台,以灯为戏”——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村民将数千盏河灯放入滏阳河,形成“火龙映水,星河倒悬”的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