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7章 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非遗-面塑、泥塑、影壁绘画、华佗药枕

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非遗:面塑、泥塑、影壁绘画、华佗药枕——指尖与笔触间的文化传承

 在邯郸市丛台区的文化版图中,面塑的灵动、泥塑的质朴、影壁绘画的庄重、华佗药枕的智慧,共同构成了一幅非遗传承的立体画卷。这些非遗技艺不仅是手工艺的结晶,更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它们以独特的方式讲述着燕赵大地的故事,展现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一、面塑:指尖上的艺术诗篇

 技艺溯源与文化符号

 面塑,又称“捏面人”,是丛台区一项历史悠久的民间技艺。

 其起源可追溯至汉代,最初用于祭祀与祈福,后逐渐演变为装饰与娱乐的艺术形式。

 丛台区非遗传承人李春芳老师介绍,面塑以面粉、糯米粉为主料,掺入颜料、蜂蜜等调和,通过揉、捏、搓、压、挑等技法,塑造出人物、动物、花卉等栩栩如生的形象。

 2020年,面塑技艺被列入丛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研究地域民俗文化的重要样本。

 技艺特点与艺术风格

 丛台区面塑以“精细”为特色,注重细节刻画与色彩搭配。

 例如,李春芳创作的《西游记》系列面塑,孙悟空的毛发纤毫毕现,猪八戒的肚皮圆润饱满,色彩鲜艳而不失和谐。

 其技法融合了浮雕、圆雕、镂空雕等多种手法,作品既可独立成景,又能组合为大型场景。

 面塑的另一独特之处在于“可食用性”——部分作品以糯米粉为原料,蒸熟后可直接食用,兼具艺术与实用价值。

 传承现状与创新实践

 李春芳老师在丛台区中小学开设面塑课程,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培养了数百名学生。

 她创新研发“软陶面塑”技法,将软陶材料与传统面塑结合,使作品更耐保存。

 2023年,她创作的《邯郸成语故事》面塑系列,以“负荆请罪”“完璧归赵”等典故为题材,被邯郸市博物馆收藏。

 面塑技艺从民间手艺走向公共文化空间,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二、泥塑:大地与指尖的对话

 技艺溯源与地域特色

 泥塑是丛台区一项扎根泥土的传统技艺,其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作。

 丛台区非遗传承人罗小虎老师介绍,当地泥塑以“软陶”为主材料,融合红胶泥、陶土等,通过手工捏制、雕刻、烧制等工序,创作出人物、器物、建筑等作品。

 泥塑题材多取自邯郸历史故事与民俗生活,如“黄粱梦吕仙祠”“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等,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