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8章 河北省邯郸市复兴区非遗-豫剧(陈派、常派)、太极拳(第2页)
两大流派从剧场走向网络,从传统走向现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二、太极拳孙式:刚柔并济的武学哲学
流派溯源与武学基因
孙式太极拳由孙禄堂创立,融合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三派精髓,在邯郸复兴区传承百年。
其拳架以“开合相生、动静互根”为核心理念,强调“以意导气、以气运身”。
复兴区孙式太极拳传人王振海介绍,孙式太极拳的独特之处在于“活步进退”——步法如行云流水,身法似游龙惊鸿,既有形意拳的刚猛,又有八卦掌的灵巧,更兼太极拳的绵柔。
技艺特点与养生智慧
孙式太极拳以“三体式”为根基,通过“单鞭、揽雀尾、云手”等招式,实现“内外兼修、身心合一”。
其养生功能体现在“呼吸调控”与“经络疏通”上:例如,“白鹤亮翅”一式要求“深吸长呼,气沉丹田”,可增强肺活量;“单鞭”一式通过“拧腰转胯”,可疏通带脉与胆经。
王振海在复兴区推广“孙式太极拳晨练计划”,带领数百名学员在丛台公园习练,参与者中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症状平均减轻30%。
传承现状与跨界融合
复兴区成立“孙式太极拳研究会”,与邯郸市体育局合作,将太极拳纳入中小学体育课程。
研究会创新开发“孙式太极拳vr教学系统”,学员通过头戴设备,可与虚拟教练“对练”,系统实时纠正动作偏差。
2024年,研究会与邯郸马拉松组委会合作,推出“太极跑”赛事——选手在5公里赛道中穿插演练孙式太极拳,将武术与长跑结合,形成“武动邯郸”的新景观。
孙式太极拳从武馆走向赛场,从养生走向竞技,成为城市文化的新名片。
三、非遗传承的复兴之路:从守艺到创新
技艺的活态传承
复兴区非遗传承人通过“师徒制+学院派”双轨模式,既保留传统技艺的精髓,又注入现代教育的活力。
例如,豫剧陈派传人李红霞在复兴区实验小学开设“戏曲社团”,通过“唱念做打”游戏化教学,培养了300余名“小戏迷”;孙式太极拳传人王振海在邯郸学院开设选修课,将太极拳招式与运动解剖学结合,编写《孙式太极拳科学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