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4章 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非遗-邢窑陶瓷烧制、神码、扇鼓、排鼓(第2页)

 传承现状与社会影响

 2006年,内丘神码入选河北省非遗名录。

 近年来,内丘县已成立“内丘神码”编纂委员会,对神码进行抢救性记录整理。

 主要传承人有魏进军、耿全增等,他们通过手工印刷神码,批发零售,传承这一古老技艺。

 内丘神码不仅是邢台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功入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三、内丘扇鼓:舞动千年的民间艺术

 历史溯源与艺术特色

 内丘扇鼓是流传在河北省内丘北部中张村、高望一带的一种中国民间舞蹈形式,因表演时边舞边击鼓歌唱而得名。

 根据《河北舞蹈志》记载,内丘中张村老艺人李志春讲,扇鼓腔源于明朝万历年间。

 内丘扇鼓寄托着中国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求,活动时间为农历正月,十四日至十六日作娱人表演,二十日作娱神表演。

 表演形式与舞蹈技巧

 内丘扇鼓的表演形式一是沿街行走,边走边舞,队形不断变化;二是固定场合表演,边舞边唱,表演故事情节。

 主要剧目有《下假神》《过江》《打鸟》《杨二舍化缘》《王小赶脚》《花厅会》《十二月》《接总兵》《接天兵天将》《杨家将》等。

 扇鼓是扇鼓舞的主要道具,随着节奏,少女脚步迈动,左手叉腰,右手甩动鼓捶,脚跟拧地,一步三颤,左回右旋,碎步前移,飘逸阿娜。

 青年小伙子扇鼓上下晃动,身体左右摇摆,飞步屈尊,左腿弯曲,双腿交叉,上下起伏,晃晃悠悠,剽悍粗犷,柔中有刚。

 整个行进队伍,大圈套小圈,小圈联大圈,一圈扣一圈,圈中有圈,圈圈转动,变化莫测。

 传承现状与社会影响

 2009年,内丘扇鼓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内丘扇鼓逐渐普及开来,成为内丘独特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

 不少信男信女掌握了扇鼓的敲打鼓点和舞蹈唱法,这些信男信女多以女性为主,她们组织扇鼓队或者个体,在祭拜庙宇、寺院时,为人们进行娱神扇鼓表演。

 内丘扇鼓不仅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也传承了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

 四、内丘庆源排鼓:千年鼓声的当代回响

 历史溯源与艺术特色

 内丘庆源排鼓是流行于邢台市内丘县一带的地方传统音乐活动,其乐器全部为打击乐,以官庄镇庆源村最为突出,故名庆源排鼓,传承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

 相传在北宋时期,辽国曾掠此地,杨门女将穆桂英率军收复,传说中的破洪州即指此役,攻城时周围村民擂鼓助威,朝廷为庆祝和纪念胜利,令周围村庄擂鼓三天并将城西之村改名为“庆源”,自此庆源排鼓始得流传。

 庆源排鼓反映了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

 表演形式与音乐特色

 庆源排鼓历经几代人改进和创新,形成了五套完整的鼓点套路,即老鸹磕牙、扎一扎、单磕牙、点鼓、双磕牙。

 庆源排鼓的乐器全部为打击乐,分为大鼓、小鼓、大钹和马锣。

 庆源排鼓表演现场队伍雄壮整齐,鼓声节奏铿锵,槌槌有力,声声传神。

 时而节奏轻似流云,重如排山倒海;时而声声似牛毫,引力却千钧;时而落地有声,顿促有力,散而不乱,顿而不断,似万马奔腾;时而紧促有序,繁而有节,顿促着力。整个动作快而不乱,挺拔幽默,妙趣横生,高潮迭起,是一种充满激情的、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传统民俗娱乐文化活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