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0章 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非遗-秧歌戏、招子鼓、泽畔抬阁(第2页)
二、招子鼓:滏阳河畔的“鼓韵雄风”
从防洪号令到艺术瑰宝
招子鼓盛行于隆尧县滏阳河、澧河和午河流域,明代永乐年间已形成完整表演体系。
其起源与当地水患密切相关:古代民众用鼓声召集治水,后逐渐演变为节庆活动中的艺术表演。
鼓手背上插着的五尺高“鼓招子”(木棍顶端扎彩色鸡毛掸子),既是道具,更是力量与美的象征。,2¢c+y+x*s′w¨.′c?o`m~
艺术精髓:
动作豪放:以“小踩步”“蹲步”为基础,鼓招子随节奏大幅度摆动,配合小彩绸和小响铃,形成“人鼓合一”的视觉冲击。
队形多变:包括“二龙出水”“五股穿心”“龙盘柱”等20余种阵型,表演时鼓声铿锵如雷,动作整齐如一。
鼓谱丰富:有“凤凰三点头”“乱劈柴”等30余种节奏型,可独立演奏也可与其他乐器合奏。
非遗活化的当代实践
2008年,招子鼓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其传承团队通过“三化”策略实现破局:
表演场景化:在邢台园博园、隆尧唐祖陵等景区设立常态化演出点,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
文创产品化:开发鼓招子模型、鼓点音乐盒等衍生品,单件产品年销售额达20万元。
国际交流化:赴新加坡、韩国参加“文化中国·非遗展演”,获外国观众“东方鼓魂”赞誉。
三、泽畔抬阁:五行八作的“空中芭蕾”
神秘传承的民间智慧
泽畔抬阁源于元代末年的扛神活动,已有500余年历史。
明永乐年间,山西移民将这一形式带入泽畔村,逐渐演绎为扛抬活人化装的神。
其制作过程充满神秘色彩:
道具保密:过去不允许外人在场观看,木制床子、铁制支架由专人看管。
演员选拔:儿童需经“面相”“体重”“胆量”三关考验,确保表演安全与效果。
剧情设计:以“吕洞宾戏牡丹仙子”“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等戏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主,通过铁架固定演员位置,营造“凌空悬浮”的奇幻感。
艺术特色:
惊险与幽默并存:两层木制床子上,演员似立于肩上,实际由隐蔽铁架支撑,观众既为演员捏汗,又因夸张表演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