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章 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非遗-掸子鼓、汉牡丹传说、火神会、(第2页)
汉牡丹传说源于柏乡县北郝村的汉代牡丹,其核心故事为:牡丹、芍药是天界主管花界的仙子,为追求纯洁爱情,不畏天条下凡化为花卉。西汉末年,刘秀被王莽追杀时躲入牡丹丛中避祸,后感恩题诗“唯有牡丹花数株,忠心不改向君王”,汉牡丹之名由此而来。该传说以“成花成对”的美好意象,抒发了人们对忠贞爱情的向往。
文化价值:自然与人文的双重见证
汉牡丹不仅是传说载体,更是活态的历史文物:
植物特性:汉牡丹被誉为“世界牡丹活化石”,具有“同株异花”“异地不活”的特性,单朵花复瓣达215瓣,花瓣落地不枯,花开时香飘数里。`l~u¢o′q¨z,w_..c+o/m~
历史见证:1937年侵华日军两次移植均致其枯萎,1949年后复生,民间视为“民族气节”的象征;1976年汉牡丹开白花,恰逢三位开国领袖逝世,被赋予“花开知国事”的灵性。
文化景观:汉牡丹园现存汉至明清碑碣百余块,包括元代杨载、赵孟頫联臂的“贾母贞节碑”,以及费孝通、王峰山等名人的题诗碑刻,形成独特的牡丹文化景观。
当代活化:传说与产业的共生
柏乡县依托汉牡丹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打造“中国牡丹文化之乡”:
文化节庆:每年4月中旬至5月中旬举办汉牡丹文化节,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
文创开发:推出牡丹主题食品、工艺品,结合ar技术开发“牡丹传说”互动游戏,让传说以数字形式传承。
三、火神会:民间信仰中的和谐密码
起源与仪式:从火种保存到全民祈福
火神会起源于明末清初,柏乡县小里铺村村民为保存火种建立火神庙,逐渐形成祭祀火神的民俗活动。其核心仪式包括:
组织架构:会首称“主事”,由会员轮流担任,专管供奉火神;理事3-5名,由固定会员或威信较高者担任。
祭祀流程:正月初八将火神请至村东彩棚,上午上香布施,下午民俗表演,晚上烟火表演后“号佛”,最后将火神送至主事家中供奉。
特色供品:会员需吃素食,祭祀供品“七道供”包括炸小果、炸里表果子等,制作技艺已流传数百年。
社会功能:信仰与社区的纽带
火神会不仅是宗教仪式,更是社区凝聚的载体:
规模与影响:信众涉及外县、外市、外省,每年正月初八,无论远近,信众都会赶回参加,场面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