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6章 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非遗-手织汉锦、道教音乐、架鼓乐(第3页)

 

 教育普及:1995-2000年收徒三人,形成十余名徒孙的表演团队。
 

 三、架鼓乐:燕赵大地的雷霆之韵
 

 历史起源:山陕文化与燕赵风骨的交融
 

 架鼓乐发源于巨鹿县西冯寨村,由潘、王二姓传承六百余年。其乐器组合(大鼓、腰鼓、镗锣、哑锣、大镲、大铙)模拟“入夜鸡上架时啼鸣和飞架的扑楞声”,兼具山陕文化底蕴与燕赵慷慨之风。鼓乐直径达180厘米的大鼓需一张牛皮缦制,气势磅礴。
 

 表演形态:动静结合的视听盛宴
 

 架鼓乐的演奏形式分为:
 

 固定表演:在西冯寨、北街等村组建六七班架鼓队,鼓点节奏明快;
 

 流动展演:流传至任县、邢台等地,成为节庆活动亮点。
 

 其代表曲目《五台花》《霸王台》等,通过轻重缓急的拍节变化,展现“催人向上又委婉动听”的艺术魅力。
 

 社会功能:从民俗仪式到文化认同
 架鼓乐在巨鹿县承担多重社会功能: 

 节庆活动:2024年故城县武官寨镇运河架鼓表演吸引大量观众;
 

 教育传承:2025年武城县老城镇组织儿童学习架鼓,由乡村教师讲解历史;
 

 文化品牌:夏津县举办首届非遗架鼓节,推动文旅融合。
 

 结语
 

 巨鹿县的手织汉锦、道教音乐与架鼓乐,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注脚。前者以丝缕传递东方美学,中者以音律沟通天地人神,后者以鼓点激扬燕赵豪情。在现代化进程中,这三项非遗通过创新转化,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根”与“魂”,又焕发出适应时代的“新”与“活”。它们如同古丁桥下的双鲤,承载着历史记忆,游向未来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