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0章 邢台市威县非遗-土布纺织技艺、梨花大鼓(第2页)
别花布:采用通经断纬技法,在经线中嵌入彩色纬线,形成双面纹样。传承人高庆海、陈爱国夫妇创新“称样挑线法”,使石榴花、双喜字等图案色彩更丰富,视觉效果逼真。
文化价值:农耕文明的活态载体
土布纺织技艺承载着威县自元末明初以来的科技、艺术与民俗信息。^j+y*b/d+s+j\.!c-o′m-其图案多蕴含吉祥寓意,如“铺席盖斗越过越有”中的“席”与“斗”纹样,既体现农耕智慧,又传递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16年,高庆海夫妇创作的别花长卷《清华三景及校训》被清华基金会收藏,彰显传统技艺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农户”模式,威县土布已开发出文创产品,年产值超千万元,实现非遗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二、梨花大鼓:鼓板间的百年传奇
历史脉络:从犁铧片到国家级非遗
梨花大鼓原名“犁铧大鼓”,因演唱者手持犁铧片伴奏而得名,清乾隆年间已有艺人演唱。清嘉庆年间,威县王奎山、临西吕连山等“五大山”艺人将其推向高峰,风靡冀鲁两省。清末民初,小说家刘鹗在《老残游记》中描绘的黑妞、白妞姐妹,正是以山东名角刘小玉为原型的梨花大鼓艺人。20世纪50年代,威县形成孙家班、魏家班、郭家班三足鼎立的局面,艺人孙金枝(艺名“大金枝”)更因表演《广场思亲》获全国优秀曲目奖。2008年,梨花大鼓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艺术特色:板腔体的声腔革命
梨花大鼓以月牙板、矮脚鼓、大三弦为伴奏乐器,后增设四胡、二胡、扬琴,形成“一人多角”的表演形式。其唱腔属板腔体,分慢板、二性板、快板、散板四种板式,句式有十字韵、七字韵等,素有“腔多字少七十二哼哼”之称。传统书目如《包公案》《海公案》以说为主、唱为辅,中长篇叙事见长;现代剧目如《林海雪原》则融入时代主题。表演时,艺人通过“运字行腔”将故事情感推向高潮,如孙金枝演唱的《双锁山》以高亢嗓音模拟战场厮杀,令观众如临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