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5章 邢台市信都区非遗-古顺酿酒、牌匾与碑文传统雕刻、梆子腔(第2页)
二、牌匾与碑文传统雕刻:汉字美学的立体呈现
历史脉络:从唐宋碑刻到燕赵老字号
牌匾与碑文传统雕刻是融汉字书法、传统建筑、雕刻技巧于一体的民间艺术,承载着特有的历史文化。邢台市信都区的这一技艺可追溯至唐代“宋景碑”、宋代“大观圣作碑”等四十余块老残古碑古拓。2016年,该技艺被列入河北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被列为河北省燕赵老字号保护名录。其刻法包括中凹阴刻字、中凸阳刻字,技艺流程涵盖粗刻、细部削刻、打磨、喷涂底漆、色漆或金箔粘贴等工序。
技艺精髓:枯笔阴刻的阳刻效果
第三代传承人田兆信是高级工艺美术师,他在师承基础上,将书法笔法中的“枯笔”技艺发挥到极致。通过对阴刻底部的精妙处理,他创造出“笔断意连”的阳刻艺术效果,使作品层次感、空间感刻划得方圆呼应,神韵倍增。例如,他修复的古碑和创作的牌匾,如“燕赵画院”“清风楼”等,均以灵动而不呆板的风格着称,被媒体誉为“民间工艺一绝”。
当代价值:从历史研究到文化传承
牌匾与碑文传统雕刻不仅传承着中华民间艺术的精髓,更对全面研究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正如俗语所言:“以匾研史,可以佐旺;以匾研涛,可得涛眼;以碑学书,可得笔髓。”过“非遗工坊+农户”模式,培养了120余名熟练技工,带动周边200余户家庭参与相关产业,年产值达3000万元。其作品远销海内外,成为展示邢台文化的重要窗口。
三、桃树坪梆子腔:太行山间的戏曲活化石
历史溯源:从晚清传入到民国辉煌
桃树坪梆子腔是邢台市信都区路罗镇桃树坪村的古老地方剧种,据传晚清前已传入该村,与老弦子腔相依并存。民国初年是其巅峰时期,剧团活跃在太行山两侧的河北、山西境内,成为深受欢迎的演出团体。其唱腔分为起腔、二板、三板、娃娃腔等十余种,表演时使用板胡、笙、笛子等乐器,角色涵盖生、旦、净、末、丑,演唱时使用地方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