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7章 邢台市南和区非遗-粉条制作、小米煎饼、和阳坠剧、梅花拳(第2页)

 

 技艺精髓:五谷融合的味觉平衡
 

 小米煎饼以南和金米为主料,辅以小麦面、核桃仁、熟芝麻、白糖等,经打糊、发酵、烙制三道工序完成。,咸^鱼~看·书. ′更?新¨最/全′其核心技艺在于“鏊子烙制”——中间高、周边低的特制饼铛使面糊自然流淌,形成中间薄、周边厚的独特形态,兼具焦香与软糯的口感。现代传承人位翠如通过添加葡萄干、燕麦片等食材,创新出“八宝煎饼”“养生煎饼”等新品,满足健康饮食需求。例如,其研发的“核桃芝麻煎饼”因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成为中老年群体的首选。
 

 文化符号:从餐桌到文旅的跨界
 

 南和小米煎饼不仅是美食,更是文化载体。当地通过“煎饼文化节”“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将煎饼制作与农耕文化、孝道文化结合,开发出“三皇姑煎饼”“郭巨孝母煎饼”等主题产品。年,南和区在宝和戏苑推出“煎饼+坠剧”体验套餐,游客可边品尝煎饼边观看和阳坠剧演出,实现味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这种跨界融合,让小米煎饼从“地方小吃”升级为“文化ip”。
 

 三、和阳坠剧:从曲艺到戏曲的华丽转身
 

 历史溯源:120年的艺术沉淀
 

 和阳坠剧发源于南和区和阳、河郭镇一带,其历史可追溯至清朝晚期。当时,评书艺人李清盛到南和说书,收当地人为徒,播下坠子艺术的种子。1955年,曲艺名家郝获春收仝华彬为徒,取艺名“仝贵斌”,并成立南和县河郭坠子剧团。1961年,剧团进京演出《北京日报》发表评论,梅兰芳、常香玉等戏剧家与演职员座谈,中央戏剧研究院将其定名为“坠子戏”。因南和古称“和阳”,该剧种遂得名“和阳坠剧”。
 

 艺术特色:方言与音乐的完美融合
 

 和阳坠剧以坠胡为伴奏乐器,其音色或悠扬婉转如溪流,或激昂高亢似黄钟,为剧情增添浓厚情感。唱腔融合南和方言音韵,质朴醇厚,如《忠烈千秋呼家将》中“呼延庆打擂”一段,通过“甩腔”“顿板”等技巧,将人物愤怒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表演上,文戏注重眼神与身段,如《孝善天下三皇姑》中“三皇姑出家”一场,演员通过水袖翻飞展现内心挣扎;武戏则吸收梆子、京剧的技巧,如《打宫闯朝》中的“对打”“翻跟头”等动作,令观众热血沸腾。
 

 当代传承:创新与坚守的平衡
 

 面对观众流失的挑战,仝家班演艺集团通过“戏曲+文旅”影视”模式实现突围。2024年,集团与王宝强影视展览工作室合作打造宝和戏苑,集演出、培训、非遗传承于一体,年演出场次超300场。在剧目创新上,推出《海公案之反腐风云》等现代题材剧目,将反腐倡廉主题与传统戏曲结合,吸引年轻观众。同时,通过“戏曲进校园”活动,在南和区中小学开设坠剧课程,培养新一代传承人。例如,10岁的李晓萌通过学习坠剧,已能独立演唱《回龙传》选段,成为剧团最小的“非遗小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