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6章 保定市容城县非遗-梆子班、西河大鼓、杂技绝活、木雕画(第3页)

</p><p> 2018年,大南头村木雕画被列入容城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李志国通过“师带徒”方式培养年轻匠人。其代表作《雄安新区图》以浮雕形式展现白洋淀风光与雄安三县地标,被雄安新区规划馆收藏。</p>
</p><p> 传承挑战:从生活必需到艺术收藏</p>
</p><p> 随着现代家具的普及,木雕画的市场需求大幅减少。目前,大南头村木雕画传习所仅有李志国等3名传承人,年轻一代多选择外出打工,导致技艺传承面临断层风险。</p>
</p><p> 五、文化价值:冀中民间的“活态博物馆”</p>
</p><p> 历史层积:地方文化的活态见证</p>
</p><p> 梆子班、西河大鼓、杂技绝活与木雕画均承载着容城县的历史记忆。梆子班的剧目如《王贵与李香香》反映了革命时期的农民生活;西河大鼓的书目如《响马传》取材于民间传说,展现了冀中平原的文化交融;杂技绝活的《五虎会》保留了清代军旅文化的遗存;木雕画的《雄安新区图》则记录了当代城市建设的历程。</p>
</p><p> 族群认同:社区凝聚的文化纽带</p>
</p><p> 这些非遗项目以村落为纽带,强化了村民之间的血缘与地缘联系。例如,东孙村梆子班的成员多为同族或邻里,其表演活动常伴随宗族祭祀,具有社会整合功能;大南头村木雕画的传承通过“师带徒”方式,形成了紧密的师徒关系网络。</p>
</p><p> 艺术创新:传统与现代的对话</p>
</p><p> 面对现代化冲击,容城县非遗项目通过创新表达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适应性。例如,西河大鼓的《情满雄安》将传统曲艺与当代主题结合;木雕画的文创产品开发则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非遗活化。这些创新实践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p>
</p><p> 结语</p>
</p><p> 梆子班的激昂唱腔、西河大鼓的苍劲韵味、杂技绝活的惊险刺激、木雕画的精雕细琢,共同构成了容城县非遗的多元图景。在雄安新区建设的背景下,这些非遗项目不仅需要政策扶持与学术关注,更需通过创新表达唤醒年轻一代的文化自觉。当梆子班的板胡声与西河大鼓的鼓点再次回荡在容城的天空,我们听到的不仅是表演,更是一个民族对传统的深情守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