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7章 保定市容城县非遗-大糖制作、沈氏针灸、张氏中医诊疗术(第2页)
二、沈氏针灸:从军旅医术到非遗保护的千年针道
历史渊源:傅山医学的冀中传承
沈氏针灸术虽在容城县非遗名录中未直接体现,但其与冀中平原的中医文化渊源深厚。据《容城县志》记载,清代名医傅山(字青主)曾游历容城,其“针灸并重、药针结合”的医术理念对当地针灸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021年,太原市杏花岭区将“沈氏针灸术”列入区级非遗名录,其传承人通过“师带徒”模式,保留了“烧山火”“透天凉”等传统针法。/小!说+C\m+s* ,追¨最*新+章\节?
技艺特色:针法与理论的双重创新
沈氏针灸术以“辨证施针”为核心,强调“针到病除,针理相通”。其针法包括:
补泻手法:通过“提插捻转”控制针感,实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透穴针法:将针尖刺入穴位后,沿经络走向透刺相邻穴位,增强疗效。
火针疗法:用烧红的针尖快速刺入穴位,治疗寒湿痹痛。
传承挑战:从口传心授到数字化保护
当前,沈氏针灸术面临传承断层危机。容城县虽未直接列入该项目,但通过“中医针灸非遗联盟”与太原传承人合作,开展数字化保护。例如,利用3d建模技术还原针刺手法,建立“沈氏针灸数字博物馆”,并通过抖音直播展示针法操作,单场观看量超10万人次。
三、张氏中医诊疗术:从五绝指针到非遗活化的创新实践
历史脉络:四代传承的指针绝技
张氏中医指针疗法(五绝指针疗法)是容城县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其历史可追溯至清末,第四代传承人张剑锋通过“点打、点压、点揉、点划、点震”五种指法,以手指代替针具,隔衣点穴治疗结石、颈椎病等疾病。2019年,该项目入选涿州市级非遗名录;2021年,升级为保定市第七批市级非遗项目。
技艺特色:指法与经络的双重表达
张氏中医指针疗法的核心在于“指力与经穴的配合”:
指法分类:轻手型用于头面穴位,重手型用于腰背穴位。
操作规范:施术者需熟知361个经络穴位,掌握“腕带指、指带力”的发力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