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9章 保定市安新县非遗-冀中笙管乐(关城村、圈头村音乐会)(第2页)

 

 二、艺术特色:乐器、曲式与信仰的交织
 

 乐器组合:传统与地域的融合
 

 关城村与圈头村音乐会的乐器均以笙、管、笛、云锣为主,辅以鼓、镲、铙、钹等打击乐器。圈头村音乐会的乐器统一为e调,形成独特的音律体系;关城村则通过笙管合奏与云锣点缀,营造出层次分明的听觉效果。两处音乐会的“文场”(笙管乐)与“武场”(打击乐)交替演奏,既保留了明清古曲的完整性,又融入了地方方言的“阿口音”,使曲调更具地域特色。00小税蛧 已发布嶵新漳结
 

 曲式分类:从短小精悍到宏大叙事
 

 圈头村音乐会的曲目分类尤为精细:小塌曲14首,短小低沉;小尖曲10首,曲调高昂;小大曲13首,时长6至12分钟;大曲3首,演奏时间达20至40分钟。所有乐曲按节拍分为散板、导板、节子板、慢流水板、快流水板五种,形成“慢-快-慢”的叙事结构。关城村音乐会虽未明确分类,但其曲目同样涵盖祭祀、历史故事与宫廷音乐,如《柳黄烟》《大走马》等,通过曲调变化传递情感。
 

 信仰内核:药王崇拜与民俗文化的共生
 

 两处音乐会的核心均与药王信仰紧密相关。圈头村因原属鄚州(扁鹊故里),其祭祀仪式直接延续了明代药王庙会的传统;关城村虽无明确历史记载,但通过参与周边药王庙活动,形成了类似的民俗生态。音乐会成员多为义务参与,经费依赖会员会费与民间捐赠,这种“无偿服务”模式强化了社区凝聚力,使音乐会成为地方文化认同的象征。
 

 三、传承挑战:从口传心授到数字化创新
 

 传统困境:工尺谱与人员断层
 

 工尺谱的口传心授模式面临失传风险。圈头村音乐会现仅存少数乐师能完整背诵55首乐谱,年轻学员需花费两年时间学习“阿口音”与曲调;关城村则因传承人老龄化,部分古曲已难以复现。此外,音乐会成员多为中老年人,青年参与度不足,导致传承链条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