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保定市博野县非遗-花鼓落子、手工烧箔、走马灯制作

 保定市博野县非遗:花鼓落子、手工烧箔与走马灯制作的千年匠心 

 在保定市博野县的广袤土地上,非遗文化如同一棵棵根深叶茂的古树,承载着历史的记忆,绽放着时代的芳华。°看′书?君~ ??已?发[t¨布3最e新2a章?节?其中,花鼓落子的激昂鼓点、手工烧箔的璀璨金光、走马灯制作的灵动光影,共同构成了博野县独特的文化图谱。这三项非遗项目不仅是民间技艺的结晶,更是博野人民智慧与创造力的象征,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一、花鼓落子:鼓乐齐鸣中的民间狂欢
 

 历史溯源:百年传承的民间艺术
 

 花鼓落子起源于民国时期,由博野县程委镇南辛庄民间艺人王老仙在本村花会演唱基础上创编而成,距今已有100余年历史。最初为单人表演,后逐渐发展为4人、8人直至16人团体表演,男女演员各半。其名称中的“花鼓”源于演员腰挎的花鼓,“落子”则指代其独特的舞蹈步伐与说唱结合的表演形式。
 

 艺术特色:鼓、舞、唱的完美融合
 

 表演形式:演员腰挎花鼓,左手拿镗锣,右手拿双槌(呈“v”形,系有长穗),可同时或分别敲击锣鼓,边唱边舞。男演员动作刚劲有力,女演员步伐轻盈灵动,形成鲜明的对比与和谐的统一。
 

 伴奏乐器:以笙、板胡、二胡、笛子、三弦、木鱼等传统乐器为主,营造出热烈而欢快的氛围。
 

 曲调风格:吸收民间小调《小放牛》《十不闲》《放风筝》等曲风,或高亢激昂,或婉转动听,节奏感强,易于引发观众共鸣。_a-i/l+e·x^i?a*o~s_h`u_o~.\c¢o?m′
 

 经典曲目:包括《小看戏》《绣八仙》《画扇面》《李芳巧得妻》等30余个传统曲目,以及新时期创作的《十一五规划谱新篇》《辉煌六十年》《幸福腰鼓》等,内容涵盖历史故事、生活趣事与时代主题。
 

 服装特点:男演员着白色粉边服装,腰扎黑色绸带,头包白丝绸方巾;女演员穿粉色白边衣裙,腰扎黑色绣花围裙,均用绿色绸带系花鼓,色彩鲜艳,富有民俗特色。
 

 传承与发展:从田间地头到舞台中央
 

 历史高光时刻:1954年,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王老仙演出录音,《河北日报》刊发专题报道;1961年,经改编后扩展至16人阵容,赴中南海为周恩来总理演出;1979年,代表保定地区参加河北省汇演,获一等奖。
 

 当代传承实践:2006年,县老干部局“春蕾艺术团”将花鼓落子进一步完善,在保定市文艺活动中多次获奖;2009年,被列为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花鼓落子不仅活跃在博野县的庙会、节庆活动中,还通过短视频平台走向全国,单条视频播放量突破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