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第一眼看的杨艳茹
第652章 保定市顺平县非遗-桃木雕、面塑、太极拳、平地翘(第2页)
二、面塑:指尖上的民俗诗篇
技艺传承与教育实践
顺平面塑以面粉、糯米面、甘油为原料,通过捏、搓、揉、点、切、刻、划等手法,塑造出栩栩如生的形象。*k?u?x*i-n?g~y!y¨.·c\o+m^传承人曾赛军走进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教授学生制作孙悟空、小白兔等作品,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感受“一印、二捏、三镶、四滚”的传统工序。面塑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成为连接代际的文化纽带。
艺术创新与市场拓展
现代面塑在题材上突破传统,衍生出卡通形象、现代人物等作品,材料上通过防裂防霉处理延长保存期。顺平面塑工坊开发出便携式文创产品,如面塑钥匙扣、手机支架等,单件售价30-50元,深受年轻消费者喜爱。2023年,面塑作品《红楼梦十二钗》在深圳文博会获“最佳创意奖”,推动这一古老技艺走向国际市场。
三、孙氏太极拳:武动太极的全民健身风潮
历史脉络与文化地位
孙氏太极拳发源于顺平县(原完县),1888年创始人孙禄堂在此创办蒲阳拳社,培育出大批德艺兼备的弟子。2021年,孙氏太极拳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开合相寓、刚柔相济”的特点,成为全民健身的重要载体。
传承模式与社会影响
顺平县通过“三进工程”(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推广太极文化:
校园传承:8所中小学将太极拳纳入体育课,学生掌握基础招式;
社区普及:蒲阳拳社开设公益班,吸引退休人员参与,年均培训超2000人次;
赛事驱动:举办“太极文化节”,设置98式太极拳集体赛、太极对剑个人赛等项目,2024年参赛人数突破300人。
目前,全县练习者达4万余人,形成“晨练太极、晚舞地平跷”的特色文化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