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3章 保定市蠡县非遗-戳脚、八闪翻武术、二踢脚、筋角弓、香油(第2页)

 

 技术特点与器械体系
 

 八闪翻强调手脚并重,步疾手密,发力注重腰力贯穿,腿法灵活多变。其套路涵盖九趟翻子拳、燕青翻子十八趟等空手技法,以及五虎断门枪等器械。·9*5·t`x?t...c\o!m*器械制作中,八步连环进手刀、绵战刀等独具特色,与戳脚、劈挂拳相配,追求吞吐发力与搅靠劈重的劲道。
 

 传承谱系与文化价值
 

 八闪翻传承谱系清晰,自第一代传人赵洛灿(字灿益)起,历经刘攀贵、魏昌义等六代传人,形成以河北中部为核心的传播网络。吴斌楼等名家将技艺带入北京,创编《岳氏散手十八势》等着作,推动拳种现代化发展。如今,八闪翻与戳脚融合,技术内容更加丰富,成为北方武术“南拳北腿”格局的重要支撑。
 

 三、二踢脚制作技艺:爆竹声中的千年智慧
 

 历史起源与产业变迁
 

 二踢脚属爆竹双响,其历史可追溯至汉代驱逐“年兽”的民俗。明代正统四年(1439年),蠡县因涝旱灾害,村民以熬硝制炮为生,逐步形成独特技艺。清代《蠡县志》记载“硝户逾千,岁贡爆竹”,至民国时期已形成区域性产业。2007年,二踢脚制作技艺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蠡县获评“中国花炮二踢脚之乡”。
 

 工艺特征与技术核心
 

 二踢脚制作包含切纸、炒泥、装药、拨底、缯头等30余道工序。装药环节严格分层填充竖药(推进剂)与横药(爆破剂),药量比例精确至毫克级,保证双响间隔03-05秒。拨底技艺以旋刀沿炮筒底部内壁挑纸拨压,控制升空高度;缯头技法用彩纸折叠出传统宫灯造型,兼具实用与美学价值。德茂花炮厂等企业通过标准化生产,开发庆典型、工艺收藏型等6大系列产品,年产能突破8000万支。
 

 文化符号与社会功能
 

 二踢脚承载北方民俗文化功能,用于节庆祭祀、祈福迎新等场景。产品表面印制祥云、如意等传统纹样,规格保持清代官制“三寸响”标准。燃放时第一响声压达110分贝,升空高度60-80米,第二响爆破半径3-5米,形成独特的声光效果。尽管面临危爆品管理挑战,但通过“生产性保护”策略,这一技艺在标准化与文化传承中实现平衡。
 

 四、筋角弓制作技艺:冷兵器时代的匠心绝唱
 

 材料工艺与制作流程
 

 筋角弓以牛或鹿的筋、牛角、竹木复合制成,需经200余道工序,周期以年计。制作步骤包括弓胎塑形、角面粘贴、弓筋绷紧、弓梢雕刻等,其中“六合根”技法强调材料与结构的和谐统一。箭矢制作需刮创箭杆、造箭筒,流线型设计减少空气阻力,提高飞行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