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5章 保定市曲阳县非遗-石雕、北岳祭典、大幡、(第2页)

 

 二、北岳祭典:穿越千年的祈福仪式
 

 历史渊源与仪式流程
 

 北岳祭典是历代帝王祭祀北岳恒山的仪式,自汉代至清顺治十七年,均在曲阳北岳庙举行。^@6?1__看d′书?>3网& ^无??错$¨内?|容¨:o祭祀主体建筑为德宁之殿,供奉猪、牛、羊三牲及五色粮食,主祭者(皇帝或钦差)率陪祭官员行三上香、三叩九拜、三祭酒之礼,专职官员诵读祭文,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2019年,北岳祭典被列入河北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化空间与建筑遗存
 

 北岳庙始建于北魏宣武帝时期,现存面积86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德宁之殿为元代最大木结构建筑,面阔九间、进深六间,重檐庑殿顶高256米。殿内东壁《云行雨施》与西壁《万国咸宁》壁画由唐代画圣吴道子绘制,其中“飞天神”(曲阳鬼)肌肉粗健、横枪倒戈,被誉为“吴带当风”的典范。庙内保存碑碣、经幢200余通,涵盖真、草、隶、篆、行各体,是研究汉字演变的书法宝库。
 

 当代传承与文化价值
 

 北岳祭典虽已不再承担国家祭祀功能,但其仪式流程、建筑遗存与文化记忆仍被系统保护。曲阳北岳庙博物馆通过数字化展示、非遗展演等方式,让这一古老仪式焕发新生。每年传统节庆期间,模拟祭典活动吸引游客体验,成为连接历史与现代的文化纽带。
 

 三、曲阳大幡:旋转起落的力与美
 

 起源与历史演变
 

 曲阳大幡起源于唐代祭祀、朝山、求雨活动,早期为素色布幡,清代逐渐演变为绣制祝语、祭词的礼器,与擎歌配合成为北岳庙祭祀专用。康熙年间,曲阳大幡因参与唐县青虚山“三八会”获御赐杏黄旗及銮驾,跃升为庆典表演形式。民国时期,幡面内容转为贺词楹联,成为村镇文化交流工具。2012年,曲阳大幡被列入保定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表演特征与技艺传承
 

 曲阳大幡以高12米的竖式长条形幡旗为核心,表演形式包括单人持幡(腰旋、肩顶)、双人配合(抛接、缠绕)及阵列表演(“八字穿幡”“叠幡过顶”)。传统幡面采用丝绸刺绣吉祥图案,最重达40公斤,需表演者具备强臂力与平衡能力。当代改良后,幡体采用碳纤维材质,重量减轻至28公斤,更适宜长时间表演。2023年野北村元宵喜乐会中,400余名演员通过传统展演展现其文化内涵,央视《乡村大世界》栏目覆盖观众超300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