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6章 保定市易县非遗-易水砚制作、摆字龙灯、拾幡古乐、舞钢叉(第2页)
技艺特征与文化象征
摆字龙灯的独特之处在于“龙尾定字”。]幻£?想_姬ˉ +已u发?布%$;最x]新§t¨章.节?每摆好一字,龙尾需绕场一周完成最后一笔,这种设计既增添了表演的趣味性,又暗含“首尾相承”的哲学思想。其队形变化丰富,如“龙摆尾”象征灵活应变,“天卧鱼”寓意风调雨顺。慈禧太后曾赏赐龙衣两套、红蜡烛三箱,使其成为清代宫廷与民间文化交流的见证。
当代传承与保护挑战
目前,摆字龙灯传承人年事已高,年轻一代参与度不足。为破解这一难题,易县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培养青少年兴趣,同时利用短视频平台记录表演过程,扩大传播范围。2023年,摆字龙灯在清西陵景区常态化演出,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成为文旅融合的典范。
三、拾幡古乐:宫廷音乐与民间艺术的交融
历史脉络与乐器构成
拾幡古乐源于清代乾隆年间,由宫廷乐师顾善堂传入易县东韩村。其乐队规模庞大,含仪仗队及文、武乐队,成员身着满族服饰,演奏笛子、火不思、轧琴等108件传统乐器。文曲25首、武曲10余首的曲目中,《春来》《夏来》等套曲以工尺谱传承,音律古朴优雅,兼具江南丝竹的婉转与北方音乐的豪迈。
表演形式与社会功能
拾幡古乐分“行乐”(行进演奏)与“坐乐”(固定演奏)两种形式,历史上专用于节庆、庙会及官方活动。例如,清代东韩村村民在农历三月十五后山庙会时,会演奏《万年欢》等曲目祈福。其传承以口传心授为主,九代传人延续至今,2019年易县文化馆被列为国家级非遗保护单位。
当代创新与文化传播
近年来,拾幡古乐通过与旅游景区合作实现“活态传承”。在清西陵、狼牙山等景点,乐队定期演出,让游客感受宫廷音乐的魅力。队成员开发出“古乐+茶艺”体验项目,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推动非遗从“保护”走向“利用”。
四、舞钢叉:力量与美学的完美结合
历史渊源与表演特征
舞钢叉(俗称“响铃叉”)虽非易县原生非遗,但其在易县东柳泉村的传承独具特色。表演时,20名舞者身着传统服饰,手持缀有铁环的钢叉,通过“滚背”“飞叉”等动作,使钢叉在身体各部位灵活转动,配合铁环声响形成“灵蛇缠身”的视觉效果。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代,最初为罗汉队表演项目,后发展为独立舞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