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1章 保定市涞水县非遗-高洛音乐会、西义安村南乐会与布艺(第2页)
西义安村南乐会:冀中笙管乐的代表
西义安村南乐会,作为冀中笙管乐的重要代表,同样在涞水县非遗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二捌墈书网 勉沸岳独这一乐社的前身是音乐会,距今约有300年的历史,后来经过改良成为南乐会,深受村民喜爱。
起源与改良
据会中老人回忆,西义安村南乐会的前身是音乐会,但村民认为其曲目单调、曲调缓慢,对此不感兴趣。于是,在教授僧人陶师傅的改良下,音乐会增加了大管子、二胡、小唢呐、龙头号、哑腔、口噙子等乐器,并吸收融汇了许多俗曲、戏腔,由此改为南乐会。
演奏形式与曲目
西义安村南乐会所使用的乐器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包括大管子、笙、笛、二胡、小唢呐、云锣等,其中大管子为主奏乐器;“武场”则包括鼓、板、铙、钹、铛子等。演奏曲目丰富多样,既有传统曲牌如《朝天子》《小走马》《水里音》等,也有戏腔《二黄》《梆子腔》《上四调》等,还有时令歌曲《十五的月亮》《母亲》等。
传承与发展
西义安村南乐会的传承与发展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2016年,在保定幼专刘浩老师的帮助下,该乐社成功申报为保定市级非遗项目。如今,西义安村南乐会经常参加各类文化活动,成为展示涞水县非遗文化的重要窗口。
布艺(耳枕制作技艺):濒临失传的手工艺瑰宝
布艺(耳枕制作技艺),作为涞水县的一项濒临失传的民间手工艺品,同样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耳枕,别名“御枕”,又名拐枕,在清朝末期多是宫廷御用或大家贵族、闺秀结婚必陪送的礼物。
历史渊源与传说
耳枕的制作技艺源于清朝末期,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据传,当年慈禧太后“闹耳底”,御医为了减轻她的痛苦,研制了这种透气耳枕。耳枕的六个面各有一个孔,侧身睡时,耳朵放在孔里,不仅透气凉爽,还可以在下面的孔里放上一个小盒,收集脓水之类的。耳枕的形象代表大富大贵,方方正正,寓意平平安安、四平八稳、事事正通、财路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