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3章 保定市高碑店市非遗-冰雹会、南虎南乐会、撞河上四调(第2页)

 

 南虎南乐会:冀中笙管乐的瑰宝
 

 历史沿革与艺术特征
 

 南虎南乐会,即南虎贲驿村南乐会,是冀中笙管乐的代表性乐社。其历史可追溯至清末,由新城镇开善寺僧人海波、化亮将乐谱传至温家屯村,后传入南虎贲驿村。南乐会以工尺谱记谱,保存了《老谱本》《新谱本》60余首曲牌,涵盖了佛曲、祭祀曲和俗曲三类。演奏时,文场以管乐器为主,如大管、唢呐、笙等;武场则以打击乐器为主,如铙、钹、大锣等。南乐会的演奏风格古朴典雅、恢弘大气,既保留了古代音乐的韵味,又融入了现代元素。
 

 传承保护与发展现状
 

 南乐会的传承方式以口传心授为主,现有传承人20余人。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南乐会得到了各级文化部门的重视和支持。2007年11月,南乐会被列入第一批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3月,更是被评为河北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南乐会不仅在庙会、婚礼等传统场合演出,还积极参与各类文化交流活动,成为展示高碑店市非遗文化的重要窗口。
 

 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
 

 南乐会的存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更在某种程度上承担了社会教育的功能。其演奏的佛曲、祭祀曲等,蕴含着深厚的宗教文化内涵,让村民们在享受音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此外,南乐会还通过参与民俗活动,维持了活态传承,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撞河上四调:古老戏曲的现代传承
 

 起源与发展
 

 撞河上四调,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由逃荒至撞河村的河南艺人传授。这一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与河北的丝弦腔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上四调的唱腔质朴、曲风独特,声音淳厚,调式多样。其传统剧目多取材于《西游记》《水浒传》等典籍的连台本戏,移植剧目和自编小戏也屡见不鲜。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上四调已成为山西、河北部分地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