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7章 保定市涿州市非遗-横岐调、十不闲、蛋雕、锔瓷修复、(第2页)

 

 十不闲的起源,可追溯至清代乾隆年间。当时,涿州三城村已有十不闲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五都会到涿州城内走会。道光年间,十不闲与莲花落融合,逐渐发展为戏曲型十不闲,成为广受民众喜爱的说唱艺术。十不闲艺人分为清门与浑门两大流派:清门为旗人子弟自娱演出,使用双梁乐器架,曲词文雅;浑门则为民俗职业艺人,采用单梁架,常穿插插科打诨,表演生动有趣。
 

 十不闲的曲目大都是反映农村生活的段子,如《摘棉花》、《秋天段》等,通俗易懂、生动质朴,具有浓郁的泥土芳香。民国后,十不闲在城市日渐衰落,但在河北民间如涿州市东城坊镇三城村、北京房山石窝村等地仍在传唱。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十不闲得到了有效的抢救与保护,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蛋雕:方寸之间的艺术瑰宝
 

 蛋雕,这一在飞禽类蛋壳上刻琢成画的传统手工艺品,融合了绘画与雕刻的精髓,以浮雕、阴雕、阳雕、透雕、镂空等技法展现出各种精美的图案。蛋雕艺术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人们在婚娶、庆寿、生子时会绘制彩蛋以图吉祥如意。明清时期,商贩们在彩蛋上绘制花鸟、鱼虫、脸谱等图案出售,使彩蛋的工艺和艺术价值得到了进一步提升,逐渐发展成为蛋雕艺术。
 

 蒲氏蛋雕作为蛋雕艺术中的一脉,以其独特的技法和丰富的题材而闻名。蒲德荣,保定涿州市人,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蛋雕(蒲氏蛋雕)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近三十年来在蛋雕艺术的创作及创新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代表作有《中华奥运鼎》、《百鸟朝凤》、《二龙戏珠》等,先后荣获各类奖项,并被多家博物馆收藏。
 

 蒲氏蛋雕以禽蛋为材,独具匠心。雕刻题材丰富多样,从人物到花鸟皆有呈现。技法细腻精湛,通过精雕细琢,令线条刚柔相济,在薄脆蛋壳上造就出玲珑有致的立体画面。蒲氏蛋雕不仅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更在方寸间彰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极具艺术观赏性与独特魅力。
 

 锔瓷修复:缝补生命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