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3章 保定市竞秀区非遗-北奇村音乐会、荀派京剧、羊毛彩秀(第2页)
荀派京剧:梨园瑰宝中的艺术传奇
荀派京剧,作为京剧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创立的旦角流派,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卓越的表演魅力,在京剧艺术的舞台上独树一帜,成为竞秀区非遗文化中的一颗耀眼明星。兰兰文穴 蕞新彰截庚鑫快
艺术风格与表演特色
荀派京剧善于塑造天真、活泼、热情的少女形象,具有柔媚娇婉的风格。荀慧生在演唱中善于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设计唱腔,并吸收了河北梆子的唱腔、唱法,使唱腔既富有京剧的韵味,又带有河北梆子的豪放与激昂。他唱的【流水板】如行云流水,就像说话一样自然流畅,但又富于节奏感和韵律美。他还创造了许多旦角的五字西皮腔和长短句不等的唱腔,为京剧唱腔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表演方面,荀派京剧注重手眼身法步的运用,独创了许多身段程式,如斜身侧颈、垂首晃肩、咬唇衔帕、绢巾横膝等,生动地表现出花旦的俏媚神情和活泼性格。荀派京剧的念白也独具特色,注重口语化,口齿伶俐,音色柔和圆润,声音短促而爽朗,所表现的人物感情真挚,富于韵律之美。
传承与发展
荀派京剧自创立以来,传人众多,童芷苓、吴素秋、毛世来、宋德珠、赵燕侠、刘长瑜、孙毓敏等均是其中的佼佼者。当代一批年轻的荀派演员如耿巧云、管波、熊明霞、常秋月等,也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他们继承和发扬了荀派京剧的艺术风格,不断推陈出新,使荀派京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竞秀区,荀派京剧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承与发展。相关部门积极组织荀派京剧的演出和交流活动,邀请荀派京剧传人走进社区、学校,为观众们带来精彩的表演,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荀派京剧。同时,也鼓励年轻一代学习荀派京剧,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荀派京剧爱好者,为荀派京剧的传承注入了新的血液。
羊毛彩绣:指尖艺术中的文化传承
羊毛彩绣技艺,作为竞秀区一项独具特色的非遗项目,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绚丽的色彩,展现了指尖艺术的无穷魅力。
历史渊源与技艺特点
羊毛彩绣技艺传承于清末民国时期。1912年,大批绣娘四散归乡,绣娘王冬菊在宫中专职做羊毛刺绣工作,后将技艺传承给年仅十三岁的姚兰。姚兰将技艺练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后又传给女儿吝素平,吝素平54岁时传艺给儿媳相文革。如今,相文革作为羊毛彩绣技艺第四代传承人,打造了自己的品牌——相氏彩绣,并招收学徒,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