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9章 张家口市阳原县非遗-晋剧、曲长城木偶戏、独龙杠夫妻摔跤(第2页)
二、曲长城木偶戏:竹布戏台上的百年传奇
起源传说与历史演变
曲长城木偶戏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由一司姓艺人从北京等地学成后传入曲长城村。o<,5o2?4~$?看@书ux @@^免?&费\阅¨@读u最初以京剧曲谱为基,后经三代传承人司保山改良为晋剧曲谱,形成完整的表演体系。清代至民国时期,木偶戏班活跃于晋冀蒙交界地带,1959年更在蔚县戏曲会演中获二等奖,成为区域文化交流的纽带。
表演特征与艺术价值
传承现状与保护措施
2007年,曲长城木偶戏入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九代传承人龚学军通过修复古道具、带徒授艺等方式维系传承。他自筹资金修复200年历史的木偶,培养徒弟张建华等新生代艺人,并采取“农闲演出+义务表演”模式,每年正月十五组织《打金枝》等剧目演出,单场观众超500人次。当地政府建立专题民俗展室收藏清代至民国时期道具,年均培养学徒3-5名,通过非遗进校园、社区教学等活动,让木偶戏焕发新生。
三、独龙杠与夫妻摔跤:民俗表演中的生活哲学
(一)独龙杠:祈福天官的空中舞步
独龙杠是阳原县独有的非遗民俗活动,表演时,扮作赐福天官的小孩儿坐在钢管制作的长龙龙脊上,由后方壮汉操控杠杆,使龙脊忽高忽低、时左时右。这一表演最初用于祭祀,后发展为社火活动,每逢佳节便以“龙舞四方”的造型祈求平安祥和。其粗犷豪放的风格,与威风锣鼓、车车会等节目共同构成阳原人欢庆丰收的视觉盛宴。
(二)夫妻摔跤:诙谐中的力量美学
夫妻摔跤以独特的表演形式闻名,一对“夫妻”通过夸张的肢体动作模拟摔跤场景,既展现力量对比,又融入幽默元素。表演中,女方常以柔克刚,男方则故作笨拙,引发观众阵阵欢笑。这种源于生活的艺术,反映了阳原人民对家庭和谐与劳动智慧的赞美,成为社火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趣味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