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7章 张家口市崇礼区非遗-黄金草画、根艺、泥塑、打柳子(第3页)

 

 打柳子:民俗表演中的欢乐旋律
 

 起源传说与历史传承
 

 打柳子是崇礼区唯一一个进入张家口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起源于本地的陶赖庙村,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最初,它依靠拍打柳棍为表演伴奏而得名,是崇礼特有的民俗表演形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打柳子代代相传,不断发展和演变,成为了崇礼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表演形式与艺术特色
 

 打柳子的表演形式独特而热闹。男演员身披羊皮袄,头顶蜻蜓灯,背腰鼓,随着锣鼓的节奏敲鼓起舞,动作刚劲有力,充满了阳刚之气;女演员身着红绣服,手持白菜灯,边跳边唱,歌声悠扬婉转,舞姿轻盈优美。在表演过程中,演员们还会现场高声朗念打油诗为人道贺,内容多为吉祥如意、幸福美满等祝福话语,营造出欢乐祥和的氛围。打柳子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崇礼人民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精神风貌的体现。
 

 崇礼区的黄金草画、根艺、泥塑、打柳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崇礼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当今时代,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和传承这些非遗项目,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崇礼区的文化繁荣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